近日,达川区法院在审理尹某某与黄某离婚纠纷后,向二人发出《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书》,用司法温情守护孩子成长晴空。
尹某某与黄某2004年经人介绍相识恋爱,步入婚姻殿堂,婚后生育了一双儿女,大儿子已经成年,小女儿刚满5岁。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却因生活琐事的不断累积,渐渐蒙上了阴影。去年,夫妻二人感情出现裂痕,向法院提过离婚诉求,承办法官李官恒基于双方女儿尚小的原因,苦口婆心劝二人认真经营婚姻,给孩子一个完整家庭,判决不予离婚,得到了双方认同。
但由于争吵不断,矛盾愈发激烈,一年后,尹某某与黄某再次来到人民法院,正式提出离婚诉求。经法院判决,小女儿由父亲尹某某抚养,但双方的拉锯战对于孩子的伤害并没有止步于此。
李官恒深知,孩子是这场婚姻变故中最无辜的“受害者”,要想真正解决问题,必须先解开双方的心结。于是,他像一位耐心的“心灵导师”,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需求等角度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点点融化双方心中的坚冰。
通过不懈努力,双方最终就子女探视达成一致意见。为进一步强化父母对子女的关爱责任,李官恒向双方当事人发放了《关爱未成年子女提示书》。
这份提示书,宛如一份温暖的“成长契约”,明确告知父母双方,无论婚姻关系如何变化,都应一如既往地关心、爱护子女,给予孩子足够的陪伴与支持,不得因离婚而拒绝履行对子女的抚养、教育等义务。同时,引导双方理性处理与子女相关的矛盾,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指责对方,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成长环境。
双方当事人接过提示书后,认真阅读并郑重承诺会放下过去的恩怨,以孩子的利益为重,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共同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据悉,2024年4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涉及未成年子女的离婚案件中开展“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工作的意见》,旨在从源头上预防离婚纠纷对未成年人造成的伤害。达川区法院将家事审判台变成“亲情修复站”,用司法的温度融化隔阂的坚冰。正如《提示书》所写:“父母是未成年子女的依靠”,司法力量也将持续为未成年人的成长保驾护航。
(洪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