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明珠,将军故里。日新月异的达州市通川区,是一片红色文化底蕴深厚的热土。以红色血脉滋养新时代“枫桥经验”,朝阳派出所在这里忠诚守望着集“政企商学站”为一体的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所辖区面积15.2平方公里、实有人口25万余人,素有“川东北第一所”之称。一路载誉前行,朝阳派出所先后荣获集体三等功2次,成为首批省级“枫桥式公安派出所”。
近年来,朝阳派出所大步走出了基层治理现代化“朝阳大道”。辖区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大幅下降,百姓办事更便捷高效、邻里关系更和谐,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如初升朝阳暖民心……这些可喜变化,源于朝阳派出所坚持“人民至上”理念,推行“四微四调四跟”朝阳工作法,不断绘就新时代“枫警”。
党建引领,建强“红色堡垒”
“我的一生,时时刻刻沐浴着党的关怀……”每年,朝阳派出所都会邀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七一勋章”获得者周永开来所为全体民辅警讲专题党课。在他的熏陶下,“党是我一生的追随”成了所里每位党员的座右铭。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是共产党员,跟我来,我先上。”在今年抗洪抢险中,58岁老党员民警胡刚虽身患多类疾病,依然多日坚守抗洪一线;党员民警何长均毫不犹豫跳河勇救轻生妇女……这样的英勇事迹在朝阳派出所不胜枚举。
坚定信念跟党走、这是朝阳派出所奉守的信条。近年来,朝阳派出所致力于打造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基层战斗实体,多次荣获“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2018年被评为全省公安机关最强党支部。
红色,正是朝阳派出所的政治底色。通川区是张爱萍将军的故里,红色精神在此薪火相传。派出所通过与张爱萍故居党支部联建,推出“红色党课铸警魂”“爱萍故居宣誓词”等特色党建工作,将红色基因根植警魂、薪火传承。
群防群治,构建立体防控网
“7点半准时,楼下集合!”每天吃过晚饭,金南社区的王大妈开始在微信群里“呼朋唤友”。原来,身穿红色志愿者服、臂戴红色袖章,王大妈和街坊邻居们组成社区防控巡逻队,穿行在背街小巷,守护着社区平安……这是朝阳派出所创新“231”综治、“三队一所”、“三网六联”三项机制的一个缩影。
人口多、人员流动大的达州火车站、西客站,均在朝阳派出所的辖区。如何用有限警力资源保证辖区“平安不出事”?近年来,朝阳派出所挖掘发动辖区群防群治力量,参与“平安朝阳”工作中来,充分依托“231”信息平台和手机APP,畅通“党员双报到”“志愿者服务”两种途径参与社会治理,在社区成立治安保卫委员会,充分发挥群防群治组织在维护社会治安中的前沿阵地作用。
“晚上灯火通明,随处可见警车、警察、平安志愿者,很有安全感。”谈及近年来辖区的治安状况,团包梁社区居民张大爷竖起了大拇指。辖区群众的认可,是朝阳派出所深化“三网六联”、打造圈层防控新格局的成效体现。
为构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网,该所统筹辖区机关、街道、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建立联勤、联防、联管、联控、联打、联宣的“六联”工作机制,打造出了“天上有监控、地面有巡逻、路口有卡点、社区有联动、单位有设施、场所有探头”的圈层防控格局,实现了治安防控工作24小时“不打烊”。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朝阳街道连续5年被评为全市“平安街道”、成功创建7个“平安社区”,辖区发案连续3年下降,群众安全感连续5年提升。
创新调解,矛盾纠纷就地解决
提起民警“老赵”,朝阳派出所辖区无人不知。民警赵新德深耕基层30年的他,对于如何当好“中间人”,让“情、理、法”都不缺位,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此,朝阳派出所成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新德调解室”。
2010年,辖区群众李某和陈某因债务纠纷“打架”,经调解达成一致。而后,李某反悔将陈某告上法庭,法院将陈某列为失信被执行人,引发陈某上访。2020年9月,赵新德组织双方开展调解,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李某获得赔偿,并到法院撤诉,双方握手言和。一起长达10年之久的矛盾纠纷得到了圆满化解。
这样的故事在朝阳派出所并不鲜见,得益于派出所善打矛盾纠纷化解“组合拳”。“矛盾纠纷极易由小变大,我们坚持早介入、早调解。”朝阳派出所所长熊强介绍,派出所设置‘街路巷长’,邀请沿街商户、热心居民、退休干部等担任街长、巷长,实行路段承包制,确保矛盾纠纷“现场发现、现场介入、现场化解”。
同时,该所创新推出小区-社区-街道(派出所)“三级调解”和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调”工作机制,联合综治网格员、法律顾问、乡贤达士等多方力量,形成纠纷化解群策群治工作合力,实现将简单纠纷化解在小区、社区,疑难纠纷化解在街道(派出所)。
“对于当事双方‘面和心不和’的矛盾纠纷,我们还有一招。”熊强告诉记者,朝阳派出所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回头看”,对存在不稳定因素的疑难矛盾纠纷随时关注、定期回访、及时发现问题,对调解协议履行不到位的实行“二次调解”,真正做到“矛盾不上交、纠纷不反弹”。今年以来,辖区矛盾纠纷调结率达96.8%,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供了“朝阳经验”。
贴心服务,筑牢警民“连心桥”
“感谢警察帮我们找到亲人!”去年,一场认亲仪式在朝阳派出所进行,10名群众从阿坝跨越近千公里,和失散半个世纪的达州亲人团圆,完成父辈“遗愿”。
事件的主人公叫邓全章,本是达州人,早年参加红军转战各地。当部队到达阿坝时,邓全章在战斗中受伤,留在了当地老乡家中养伤。为躲避敌人的迫害,邓全章隐姓埋名长居阿坝。上世纪90年代,邓全章离世前交代子女到达州寻根祭祖。远在阿坝的邓全章后代通过网络向达州公安求助。
民有所呼,警有所应。朝阳派出所民警逐一开展走访调查,经过20多天寻找,在辖区内找到了老红军邓德秀及在达州的亲属。这个感人故事,是朝阳派出所深融警民“鱼水情”、筑牢警民“连心桥”的生动缩影。
为民办实事,朝阳派出所用实干回应群众期盼。全警树立“+公安”理念,实行挂包联系、包片走访企业制度,提供“两培一检”安全服务,定期开展反恐防爆、防范电信诈骗培训,常态化开展安全检查,并坚持社区警务专职化,实施“微+”警务,以微笑面对群众,利用微信、微博开展微咨询、微互动、微服务。
位于川渝陕结合部,朝阳派出所切实开通“川渝一站式”办结业务,打通川渝两地户籍业务办理屏障,并推动“智慧户籍室”建设,开设“一窗通办”窗口,建立微信导办客服,设置资料预审岗位,避免群众多跑路、跑冤枉路。
近年来,“警务围着民意转,民警围着群众转”已成为朝阳派出所全警的实际行动。以“初心善治”践行为民宗旨,每一位民辅警用“贴心、舒心、省心”服务换来群众真心,群众满意度测评度连续三年位居全市第一。
(邹双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