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威远县镇西镇团标村,水泥路平整宽阔,移民新居错落有致,田间地头生机盎然。然而,当时光倒回两年前,眼前这片土地曾让我这位初来乍到的法院“第一书记”心里沉甸甸……这本厚重的驻村日记,该如何落笔?答案,藏在往后几百个日夜的躬身实践中,藏在与村民同坐一条板凳、同耕一片土地的汗水里,这是我与团标村的“蜕变印记”。
党建引领点燃“希望”的星火:从稀稀拉拉到畅所欲言
初来乍到,现实的“冷水”就给我浇了个透心凉。党组织活动稀稀拉拉,党费收缴拖拖沓沓,不少党员对村里的事情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漠视态度。最难的时候,部分村组干部辞职,工作就像卡了壳的齿轮,寸步难行。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心里清楚,村子要变,必须先凝聚人心,而核心就在党支部这座堡垒里、在党支部这面旗帜下。
于是,我成了村里的常客。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挨家挨户地走,亮明身份也“竖起”了耳朵。听老党员讲村里的老故事,听村民们讲村里的家常事,哪里的土地撂荒了、哪家的围墙倒塌了、哪段乡村公路又坑坑洼洼了……一本沉甸甸的民情账在我心里越记越厚。我时常在深夜问自己:“这地方,我来对了吗?这担子,我能扛下去吗?”
转机随着新任党总支书记的到来悄然萌芽。有了主心骨,我和其他的村组干部像找到了绳头的麻,一股劲儿拧在一起。我们规范组织生活、公开村务账目,一点一滴,重拾起大家对党组织的信心。
最让我动容的是那场凝心聚力的党员大会,当讨论起村集体经济发展时,几十位党员,有些头发已经花白,有些脸庞还带着泥土的气息,竟一个个主动站起来,争着抢着提建议、谈想法。村子里久违的热情像被点燃了,空气都热乎乎的。看着他们眼中闪烁的光,我知道,那束名为“希望”的星火,终于在这片土地上,坚定地燃烧起来了!
如今,那两本写得满满当当的党组织活动记录本,就是这场“聚心”蜕变最朴实的见证:一度徘徊在软弱涣散边缘党组织实现了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的蜕变,无人问津、停滞不前的村务工作实现了常态化开展。在这里,我把镇西法庭推进的“红心向党”党建品牌得到了进一步实践。
乡村振兴推出“温情”的信任:从一脸愁容到腰包鼓起
驻村工作,桩桩件件都是硬骨头。脱贫攻坚后的评估、大石包水库的移民安置、撂荒地的治理、农家院落六净六顺……但最触动我心底最柔软那部分的,是一袋沉甸甸的大米。
那天村民刘宗华找到我,一脸愁眉不展。他家种的本地大米,粒粒饱满,饭香扑鼻,可就是找不到销路,堆在家里愁上心头。从村干部那里了解到,刘宗华的爱人身体残疾,家里就指望着这点收入。看着他焦急又无奈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光喊口号行不通,得做点实在的!我自己先带头买了一袋大米,又掏出手机,在朋友圈和微信群里当起了推销员:“纯正团标村本地大米,口感绝佳,有需要的朋友请联系!”
没想到,温暖的回响来得那么快!同事、朋友纷纷响应,订单一个接一个。短短几天,500余斤大米销售一空。刘宗华脸上的愁云散了,每次见到我,远远地就开始招呼:“唐书记!你放心嘛,我保证把米整得干干净净,让大家吃得放心又买得实惠!”他眼神里的信任,像阳光一样暖。
这份信任,从一袋大米开始蔓延。后来,我又陆续帮村民张国斌、周德才等人卖柑橘、卖鸡鸭及其他农产品。村民们看我的眼神从最初的谨慎观望,变成了迎面递来的一个橘子、一句热情的“唐书记,进屋喝口水”。看着他们舒展的眉头和鼓起的腰包,我心里就一个字:值!
县委在镇西规划并推进食品工业园区建设,镇西法庭立足镇西食品集中发展区定位,业已成为助力园区建设“桥头堡”。毋庸置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让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乡村建设好起来,更是第一书记履职的应有之义,而我会让这“温情”的信任延续下去、拓展开来,紧跟区域发展步伐,在农产品拓宽销路、提升附加值上蹚出一条路子……
基层治理做好“评理”的能手:从矛盾重重到握手言和
作为法院人,驻村后我自然成了乡亲们的“法律顾问”。起草土地流转合同、解答民间借贷疑问……,村里的大小矛盾,村支书也总爱喊我:“唐书记,你来评评理!”
印象最深的还是罗义明大叔的那通电话。当时我正在外地休陪产假,怀里抱着还未满月的女儿,享受着初为人父的喜悦。手机响了,是罗大叔,声音又急又冲:“唐书记!银行把我利息算错了!你答应过要给我处理的,你现在就来哈!”电话那头是急切的信任,怀里是娇嫩的女儿和需要照顾的爱人。纠结、愧疚拉扯着我。怎么办?回去,对不起家人;不回,辜负了大叔的信任。好在爱人的理解,她轻轻说:“村里事要紧,你去吧,家里有我。”我亲了亲女儿的小脸蛋,安顿好家里,马不停蹄地往村里赶。
在银行柜台,我陪着罗大叔,一笔一笔核对流水,用他能听懂的话解释那些拗口的利率政策。终于,他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拍着我的肩膀感慨道:“唉,这件事终于搞清楚了,要不是你来,我心头的疙瘩怕是要带到棺材里面去!”他递给我一支烟,那粗糙的手指和朴实的动作,胜过千言万语的认可。
村里还有一对“老冤家”——程树明和黄贵华。因为邻里通行那段路,吵吵嚷嚷了好多年,村干部调解过多次都未能解开那个结。今年年初,他们的矛盾闹到了镇西法庭。接到同事的电话,我立刻从村里赶回法庭。耐心地听他们倒苦水,一点点解开那些缠在一起的“线头”。
我没急着给他们搬法条,而是从法律上的相邻关系,聊到他们两家祖辈的交情,再说到远亲不如近邻的实在道理。看着他们渐渐平息的怒火和若有所思的神情,我承诺:“放心,这件事我和村干部一定到现场,帮你们把路整巴适,让大家都走得顺心!”现在,那条邻里通行的路已经修好,就这样,一条堵心路,终于变成了村民的连心路。
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是基层人民法庭发挥好贴近群众、服务基层优势的务实举措,而选派法庭的法官助理驻村并担任第一书记能将这一举措延伸到基层的最小单元。当然,我深知基层治理是一项繁复的工程,用心更要用情、定分更要止争、解纷更要求治,“辛勤耕耘”一定会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这里开出绚烂之花……
继续任职奏出“蜕变”的回响:从路在何方到大道通衢
如今的团标村,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撂荒地焕发新生,长出了增收的“金豆子”,移民安置点的新房在阳光下格外亮堂;曾经那条泥泞不堪、杂草丛生的的村口小路,如今变成了孩子们嬉笑追逐的乐园——那是我们法院协调资源硬化的“暖心路”。
驻村的日子,风吹日晒,皮肤黑了,鞋底磨破了。但我和村组干部们心里明白:正是每一步的丈量,每一次的沟通,每件事的积累,才让团标村一点点地亮起来。我们修通的,不只是脚下的水泥路,更是通往村民心里的希望之路、信任之路、幸福之路。
深夜办公室的灯,田间地头的脚印,罗大叔递来的那支烟,刘宗华感激的眼神,孩子们奔跑的笑声……这些都是我和团标村最珍贵的约定。它无声地告诉我:乡村振兴,从来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它是当你俯下身时,能清晰听见的那片土地奋力拔节生长的声音;它是在你伸出手时,能真切握住的那一双双布满老茧却无比温热的手掌。这声音,这温度,就是团标村的“蜕变印记”。而我,何其有幸,成为了这印记中的一部分。
去年九月,我接到了县委组织部让我继续在团标村担任第一书记的通知。那一刻,我何其幸哉,注定还要与团标村一起继续蜕变,一起继续在这里书写这厚重而又令人难忘的“印记”!
这一次,我的信心更足了,只因路在脚下更在心里,只因我路在何方的疑虑早已烟消云散,装在我心里的是奔赴乡村全面振兴的通衢大道……(威远县法院派驻镇西镇团标村第一书记 唐林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