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突出基地建设。推动产业基地“五网”配套和“三化”联动,配套建设物联网、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环境控制等设施设备,全面推广桑园一步成园技术和“622” 栽植模式,大力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蚕技术,努力建设高标准产业示范基地。截至目前,全县建设蚕桑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个,面积达0.3万亩,带动全县年产蚕茧50余万公斤。
(2)推进规模化经营。出台优惠政策对蚕桑规模化经营进行扶持激励,着力培育新型蚕桑生产经营主体,将桑园面积达到30-50亩的蚕桑家庭农场进行重点培育。通过项目、资金支持,引导指导蚕桑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推广小蚕共(专)育、省力化蚕台、自动上簇等现代化养蚕模式,努力推动全县养蚕向小蚕共(专)育化、大蚕省力化、簇具优良化、设施机械化目标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培育蚕桑规模化经营主体10个。
(3)加强资源利用。积极探索蚕桑产业综合开发利用途径,大力发展鲜食果桑、桑果酒、桑枝菌、蚕丝被等蚕桑产品。大力推广桑园套种、桑园养殖等综合种养模式,积极推进桑果采摘、桑文化展示、农事体验等休闲体验产业,努力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截至目前,全县建设果桑园4个,面积达500余亩,培育桑枝菌种植户2家、蚕丝被生产企业1家。
(4)强化产业服务。严格执行《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依法打击非法供种、供药行为,坚决杜绝伪劣桑、蚕种和蚕用物资流入市场坑农害农。组织引导龙头企业与蚕桑基地、业主开展订单生产,推行“公司+园区(合作社) +家庭农场(专重大户)”的蚕茧生产模式,引导建立保底收购、利益共享的产销联系机制。探索建立方格簇化蛹茧保护价收购和蚕茧优质优价保障机制,切实保障蚕农利益。2023年,累计开展蚕桑行业市场检查15次,开展技术培训指导20场次。(杨清利、何红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