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硕士研究生刘虹邑医生分享科学防癌的五道防线

来源:威远县人民医院 作者:刘虹邑 发布时间:2025-04-21 09:21:01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发生和发展与遗传、环境及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尽管部分风险因素难以改变,但研究表明,通过调整日常生活习惯,可显著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


均衡饮食:科学防癌的“第一道防线”

减少致癌物的摄入。1、亚硝酸盐 :加工肉类(香肠、腊肉等)、酸菜(泡菜)、腐烂的蔬菜等这些食物通常含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本身不致癌,但在体内转化为亚硝胺致癌物,长期食用可能会导致胃癌、食道癌、肝癌等多种癌症。2、黄曲霉素:发霉的坚果和果干(花生、核桃等)、霉变的谷物(玉米、小麦、大米等)、自制发酵食品(豆腐乳、豆瓣酱)、变质的调料(植物油、酱油)等食物可能含有大量的黄曲霉素。



增加保护性食物摄入。1、膳食纤维:肠道健康的“守卫者”,如全谷物(燕麦、糙米)、果蔬、豆类。2、抗氧化营养素:中和自由基损伤,如维生素C、维生素E(柑橘、坚果),类胡萝卜素(胡萝卜、番茄),多酚类(绿茶、蓝莓)等。



规律运动:科学防癌的“天然良药”

有研究表示,保持适量运动可降低至少10%~20%的常见癌症发病风险。

什么样的运动最有效防癌?可以通过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改善心肺功能;力量训练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太极、瑜伽等“慢运动”尤其适合中老年人改善身体机能,维持好的状态。  图片    


运动.png


戒烟限酒:远离两大致癌高危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全球约25%的癌症死亡与吸烟有关,而酒精与至少七种癌症的发生直接相关。戒烟限酒是降低癌症风险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之一。

•与吸烟最密切的癌症之一,肺癌当前是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吸烟者患肺癌风险是非吸烟者的15~30倍,约85%的肺癌病例与吸烟相关。其中包括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二手烟),长期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的人,尤其是女性和儿童,其患癌风险也会增加。戒烟可以显著降低肺癌风险,因此戒烟不仅对自身有益还保护了家人健康。

•酒精在体内代谢为乙醇(1类致癌物),可直接损伤DNA并阻止细胞修复增加致癌风险,与长期饮酒相关的癌症有:头颈部肿瘤(口腔、咽喉)、肝癌、乳腺癌等。酒精没有“保健量”,最安全的饮酒量是零。图片


肥胖:被忽视的致癌风险

你可能知道肥胖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的风险,但你是否意识到肥胖也是癌症的重要诱因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超重和肥胖至少与13种癌症的发病风险显著相关,包括肝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过胖的身体会导致激素水平失衡影响乳腺和子宫内膜细胞异常增生,增加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风险。

•肥胖者通常还伴随高胰岛素血症,与结直肠癌、胰腺癌相关。

•脂肪组织会释放慢性促炎因子,形成长期慢性炎症状态,增加癌变风险。

•肥胖症的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降低,某些有害菌可能产生致癌代谢物或破坏肠道屏障功能,促进结直肠癌发生。图片


减少环境致癌物暴露:看不见的健康威胁

从空气污染到日常用品中的化学物质,我们身边潜藏着多种可能增加癌症的风险。了解这些危险因素,采取一些可行的科学防护措施,能有效减低患癌风险。

空气污染中主要致癌物:1、PM2.5:一种直径小于2.5微米的可吸入颗粒物,富含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毒成分,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1类致癌物。2、苯丙芘:通常来自高温加工食物产生的油烟、机动车尾气、香烟烟雾、工业排放等。防护建议:雾霾天减少户外运动,佩戴口罩出行。家中安装抽油烟机、使用空气净化器、摆放绿植。图片   紫外线辐射:长期暴露于紫外线会增加皮肤癌的发生。防护建议:避免正午长时间暴晒,使用防晒产品。图片

建筑、工业材料:如石棉、甲醛等有害物质。防护建议:老旧房屋装修时请佩戴防护措施的专业人员检测并清除石棉,新房装修后3~6个月待甲醛含量在安全范围时再进行入住。图片

饮用水污染物:主要有害成分:砷、氯仿防护建议:安装活性炭或反渗透净水器,避免长期饮用未过滤的地下水。图片

通过科学调整生活习惯,有效规避癌症风险因素,从而促进长期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选择实则是抵御癌症的强大武器。防癌是终身习惯的积累,即使微小改变,如每天多吃一口新鲜的果蔬、多走几千步也能降低风险。(注:高风险人群应该结合定期体检,早筛查早诊断是最后防线)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