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山歌唱幸福 代表来出力

——小凉山彝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系列报道之四
来源:峨边人大 作者:葛盛强 宋艺 卢光军 发布时间:2024-06-27 11:54:46

“二十大,传喜讯,宏伟蓝图规划好,高山人民心喜欢,撸起袖子加油干,山歌唱起幸福来!”乡土味十足的“毛坪山歌”传遍高山村的山山水水,县人大代表张玉边听边和、乐在心里,村里的非遗传承是她履职尽责的重要成果。

毛坪镇是峨边彝族自治县是东部片区的中心镇,幅员面积  76.94平方公里,辖7个村1社区 46个村民小组3550余户14800人,是省级非遗“毛坪山歌”的发祥地。村民们跟随农时,边劳作边歌唱,人大代表也乐在其中。

毛坪镇有人大代表52名,其中市级人大代表1名,县级人大代表10人。闭会期间,毛坪镇以“代表之家”为阵地,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好事-峨边人大代表在行动”、“履职做表率、建功新时代”两大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巩固脱贫成果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努力探索小凉山彝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之路。

1719460513015.jpg

传承乡土文化

张玉:“毛坪山歌是山区农耕文明的代表,有厚重的群众基础、悠久的传承历史,通过系统挖掘,我们将它成功申报为省级非遗项目,还申报了2个市级非遗传承人,毛坪山歌从高山走向了世界”。

在传承毛坪山歌方面,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两委的带领下,张玉等人大代表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以2个传承人为核心,组织山歌爱好者村民30余人,组建了“康乐”艺术团,解决了传承队伍的问题;二是以毛坪山歌为核心,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打造了“高山村史馆”,系统展示了毛坪山歌的历史沿革和演唱特色,被命名为“乐山市首批曲艺传承发展基地”。邀请专业人士收集整理了18个唱腔的曲谱25首,解决传承内容的问题;三是成立“友读之家”读书会,利用端午、中秋、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山歌新唱”活动,用山歌的形式宣讲党的理论、宣传党的政策,进行感恩教育,凝聚发展的智慧和力量。

1719460531560.jpg

为民排忧解难

“巩脱”战场是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第一战场,“我为群众办实事”首先要解决可能导致返贫致贫的具体困难。

镇人大代表文小林,得知村民彭银清妻子王六惠因脑中风花费巨大,又因照顾病人无法外出务工,家庭因病致贫风险猛增。他心急如焚。多次上门拜访后,先是帮助申请了县级临时救助5000元,解决了燃眉之急;后又帮助王六惠申请评定为肢体二级残,还在村两委支持下申请了低保。有了这些政策兜底,彭银清银清一家走出了困境。

县人大代表宋云波,带领村组干部、两任驻村工作队17人,2021年以来对全村372户一般户、110户脱贫户开展了全面排查5次、常规排查40次,针对省、市、县反馈风险信息排查98条,新增监测对象7户24人,为监测对象争取奖补资金50余万元,通过发展产业村民集体年分红9.6万元,杜绝了返贫致贫现象。

 

1719460556886.jpg

带动产业致富

特色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我们来看看毛坪镇年轻的人大代表们如何通过直播帮助农民售卖“土特产”:

4月,欣欣向荣的山区更加美丽,正是猕猴桃授粉的季节,尼里亚丫来到猕猴桃基地开起直播,并加入授粉队伍,向粉丝们描绘猕猴桃基地的美好画面。在农事服务中心,尼里亚丫穿上彝族服饰,坐在手机前,向粉丝们推销毛坪猕猴桃。平时闲暇之余,尼里亚丫也会拿起手机,宣传村民们的腊肉、土鸡蛋。

县、镇两级人大代表师玉美苦思冥想产业结构调整,2021年年初凤凰村种植白茶230亩,今年3月份喜迎第一次采摘季。茶园里,她耐心细致地为村民讲解茶叶采摘技巧。茶叶采摘后,又马不停蹄加入了茶园育肥中。

茶园管理人员:“茶园今年净收入4万元左右,采摘期间,每天50余村民务工,日均收入达到150元。村民们也享受了丰收的喜悦。”

 

1719460583697.jpg

弘扬新风正气

只有精神脱贫,村民们才能过上更有品质的生活。人大代表们把移风易俗作为履职尽责的重要内容,通过亮身份,带头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带头抵制高价彩礼,带头抵制陈规陋习。

凡山村村小教师刘东甲,也是一名人大代表,他组织坝坝会集中宣讲,入户走访深入宣传,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督导,推动全村逐渐形成自觉抵制陈规陋习的良好民风。走进凡山村,干净整洁的道路、错落有致的房屋、生机勃勃的产业,清新舒畅的空气里充满着人与人之间淳朴相处的和谐气息。

“不要想着早早的把女儿嫁出去收彩礼,学生就应该在学校里读书。现在政策有规定,二三十万的彩礼是不行的。我们要自觉抵制高价彩礼。”这是新华村人大代表木西阿儿用彝语向群众宣讲移风易俗。

木西阿儿很欣慰,村民们逐步习惯了自由恋爱、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文明新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彝区日常生活中得到自觉践行。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