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因爱而坚守

——走近高兴明及其散文随笔集《一叶知秋》
来源: 作者:何军林 发布时间:2023-07-28 21:12:02

    读书讲究缘分,这话一点不假。没人能读完天底下的书,就算大家名家的书也没法读尽。读谁写的书,读什么样的书,有时纯属偶然,或者说碰运气,也就是缘分。我的书橱里就堆了很多书,有自己花钱购买的,有文友赠送的,加起来有几百上千册,大部分都读过,但有些书却连封皮都没翻过,总是给自己找理由,现在没时间读,过段时间再说,于是拖着拖着就没了下文。不过闲暇时也会随意乱翻,凭感觉捧起某本书翻阅,这里面就存在缘分问题。

    眼下正是三伏天,室外骄阳似火,只想躲在屋里享受人造的清凉。于是,坐在书房吹着空调抬眼四望,目光定格在书橱上,高兴明的散文随笔集《一叶知秋》(重庆出版社出版)像是期待已久似的闯入我的视线,仿佛在说你难道真把我忘了吗?高兴明我没忘,《一叶知秋》也没忘,先前没读只是缘分未到,现在翻阅正是时候。加上近在咫尺,伸手可及,便随手抽出来翻看,读着读着就“入了坑”,似乎被吸引住了。

    认识高先生已经多年,是在工作中邂逅的。过去他长期在政府机关工作且身居要职,作为媒体人,曾多次在新闻发布会上见过他,也曾在私底下有过几次交流,挺正直爽快的一个人,没有想象中那种官场人的圆滑油腻。当听说他也喜欢文学,还数十年笔耕不倦,心头便生出好奇,同时生出敬意,毕竟文学的初心不是谁想守就能守得住的。

    用高先生自己的话说,每到晚上或是没有公干的周末,我都会在这个不足10平米的小屋里呆坐着,瞎想着,白天我所见所闻的事情,不管发生在谁的身上,总会在我的脑海里过滤一次,由此触发我必须把它记录下来的神经。时间长了,也就有了很多豆腐干文字。写作很辛苦,也很清苦。曾经有人说过,搞写作的男人是没出息的。我从来没有认为写作是什么高尚的事情,我写作只是在自己找不到自己的时候,用干瘪的文字来寻找一下自己和这个世界,算是我补拙的一种方式和精神吧。

    就这样坚持不懈地创作,他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作为一个非专业作家,他却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像他这种“国字号”的双会员,真还不多见,而且还是多家报刊特约评论员和副刊特约专栏作家、特约摄影,先后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等发表了数十篇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和时评文章,出版有纪实文学集《山坳里的辉煌》、散文随笔集《放飞心船悠悠飘》、《一叶知秋》、《散落的星光》、微电影《党生》(编剧)、《一万年党费》(编剧、总策划),摄影并编著纪实影集13部(本),发表各类作品100余万字,发表各类照片300余幅(张)。

    有人形容高先生的生活状态是“日间官场事,夜间激扬文”,无论工作多么繁忙,他在心底始终给文学留了一片土地、一片天空,他在这片土地埋头耕耘,在这片天空自由飞翔,精心构建属于自己的文学家园,努力让文学之花开得多姿多彩,开得灿烂夺目。事实上,他的创作体裁和题材颇为广泛,从报告文学到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歌词都有涉足,多以人世间的亲情、友情、乡情和山水人文风光为基点,尤以散文随笔见长,创作勤奋而又成绩斐然。

    以眼前这本《一叶知秋》为例,自己阅读时没有丝毫不适,甚至读得津津有味,足见其魅力。正如著名作家黄济人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言:50多篇文字作品,50多张山水照片,可谓图文并茂,文在画中,画在文里,我是很少看到这样精美的集子的,让人眼前一亮。无论是文字还是照片,全都是发生在作者身上或是身边的事件,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情,但就是那些看似身边的小事,经过作者细心的观察、整理、提炼,却能引人联想、让人思索,回味无穷,一口气就能读完一篇作品明白一个事理。我想,也只有一个有心的人,才会如此细心的捕捉和挖掘,继而给人以启迪。

    确实,读《一叶知秋》这部集子,不时让人生出感动,不时让人生发感慨,在作者的笔下,历史与现实,往事与梦想,忧患与柔肠融合得恰到好处,作者对亲情、乡情、爱情的深厚与执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由衷的感情与热爱,总能触动你的心弦,让你心底的某个地方颤那么一下。应该说,作者没有用语言挑逗读者,其文风简朴而又真挚,精炼而又清新,没有华丽的辞藻,始终是一副亲切、朴实的口吻,也许正是这种真挚与朴实,让人愿意读下去,而且格外打动人

    关于亲情,作者十分看重。书中开篇便是《我的母亲》:“很多年都没有为母亲写点文字了,老觉得过意不去。昨晚母亲又打来电话,说嫩包谷出来了,今年是专门为我们种了一大片糯包谷,也没有用化肥农药,让我们抽时间回去吃烧包谷、煮捆包谷、推包谷粑。”如同拉家常一般,简单直接,却透着温暖,让人瞬间想起自己的母亲。《怀念我的父亲》一文中作者写道:“我最敬爱的父亲他走了,走的很安详,很坦然。他说他要去出远差,别再等他回来。待到山花烂漫时,他会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为我们喊彩与歌唱。”言语间透出的情真意切,透出的怀念之情,让人为之动容。“一个精明能干的人,无疑能胜任老大的角色,而一个懦弱无能的老大,纵是拼上全力也难赢得家人的一声喝彩。当家中遇到如此重大的事情需要我时,我这个懦弱无能的老大在全家人期望的目光注视下,显得是多么窘迫无助啊!”在《愧为老大》一文中,作者始终觉得自己有负于父亲所托,没能照顾好弟弟妹妹,那种爱莫能助的情绪跃然纸上。

    关于乡情,作者在《忆念山村的炊烟》一文中写道:“我老家是在一个大山沟里,当年,虽然那里交通很不方便,经济也很落后,但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却依然是美丽的。因为那里的人很纯朴,加之那个时候的我,也根本不知道山外的世界到底有多精彩。”这其实也是我们很多人曾经的乡村记忆,偏僻落后却依然美丽,让人怀想。关于爱情,作者在《思念》中仅用了百来字最经济的笔墨,却记述了夫妻分离与海峡两岸团圆的期盼:自从那个带血的球从西山落下,男人在村头被带枪的男人带走,你就把思念揣在心窝儿里,让悠悠的海风,拉得很长很柔。于是,在每一个月缺的夜晚,你梦见了在那边岸上的男人。那盈盈的相思泪,还有、还有那月圆下的凝重。

    作为曾经的军人,作者自然不会忘却自己的军旅生涯,于是,他写下《追忆我的当兵旅程》一文,想着自己当年入伍的时光,想想多年分别的战友,他的视线开始模糊;作为中国人,没人能忘却汶川大地震的悲壮与震撼,作者也不例外,他写下《悲壮的红五月》一文:“当地震的余波还未散去,当灾区的余震仍在继续,共和国的总理,第一时间赶赴灾区,赶赴现场……他在废墟上亲切的身影,他在血泊中急促的呼唤,都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也震撼着全世界。”这无疑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是对中国抗震救灾精神的歌唱。

    当春天来了,作者写下《春游》;当冬天来了,作者写下《我爱冬天》《雪花》《隆冬话梅》;春节回乡下,作者写下《又见老家下瑞雪》,还写了《种玉米的土家人》……人活着总有些感悟,于是作者写下《人啊,活在这世上不容易》,又写下《把心情放平过日子》……为了调节心性,作者游历革命圣地延安写下《我心中的圣塔》,游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写下《韶山纪行》,游历西藏写下《八月,亲吻拉萨》,还写了《游南阳武侯祠》《大同印象》《感受崇明岛风光》《旅美日记》……作者似乎从未停止过向前奔走的步伐,也从未放下过手中的笔。

正如高兴明在本书“后记”中写的那样:人在旅途,须急速奔跑,若漫不经心,终将一事无成。我始终处在一种急行军的状态,去追赶人生,走属于自己的路,观属于自己的景。《一叶知秋》这个集子的每一篇作品就是我的亲眼所见、亲临所境、内心所想。也许它们都不成系统,但我记录下来的是我的勤奋和努力,是我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和对这个时代的歌唱。(何军林)

 

 

作者简介:何军林,重庆科技报编委、《巴渝文学》主编,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大众文学学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新闻媒体作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梦雪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