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齐桓公问政于管仲:“治国之道何先?”管仲对曰:“始于爱民。”这一跨越两千年的对话,在新时代的基层土壤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基层工作如同大江之源,唯有源头活水,方能滋养千里沃野;恰似参天之木,唯有深扎厚土,方能荫庇万民苍生。
俯身基层,倾听民声悟真意。王符在《潜夫论》中写道:“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扶贫干部张渠伟行走在秦巴山区的羊肠小道,用脚步丈量贫困的深度,用耳朵聆听大山的回响。他在田间地头与农民同吃同住,终于破解了“扶贫车间”的发展密码。正如北宋文豪苏轼在密州赈灾时所言:“欲知民间疾苦,须到市井中。”基层干部当效仿古人,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将文件柜化作百姓心扉,在袅袅炊烟中读懂民生这本大书。倾听民声,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种为民情怀。基层干部要放下架子、俯下身子,真正走进群众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只有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扎根热土,纾解民忧见真章。《晏子春秋》有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三十五年如一日扎根荒山,用科技之光照亮贫困山沟。他发明的“绿岭薄皮核桃”种植技术,让荒山秃岭变成了“绿色银行”。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更要传承这种务实精神,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履职清单”,让每项政策都带着泥土的温度落地生根。基层工作千头万绪,但核心始终是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基层干部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心系民生,凝聚民心显真情。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慨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代“樵夫”廖俊波在政和县主政期间,把办公室设在工地一线,用“俊波速度”创造了县域经济发展的奇迹。今天的基层干部,更应深怀“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的情怀,像闽宁对口扶贫的“菌草之父”林占熺那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技成果在田间开花结果。心系民生,是基层干部的根本职责。要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把群众的幸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一件件实事的落实,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凝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