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书香漫卷。3月13日,天全县法院“栖风”读书社举办“生命的姿态”——《遥远的向日葵地》专题读书分享活动,10余名干警碰撞思维、凝聚力量,共赴一场书与生命的“约会”。党组书记、院长宋卫春以社员身份参与分享。
本次分享会采取“领读+分享”形式,书中的人生离别、阿拉泰戈壁滩贫瘠之地、葵花地金光灿烂景象......让大家久久回味,每位干警通过阅读印象深刻的篇目,进而讲述阅读后自己心目中的“生命的姿态”。
诉讼服务中心 彭秋月
阅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时,让我看到了生活中一些被忽视的角落,看到了自己的迷茫、无奈与挣扎。书中描写生活中最日常、最普通的画面,作者辗转生活于很多地方,在生活轨道中艰难的前行,常常面临经济的困窘和生活的艰辛,但是作者丰富的情感、富足的内心给生活增添了光彩。就像书中描述的那样,苦难和困窘并不是生命的全部,我们的生命中充斥着迷茫、孤独与无助,这些感受在我们的生命中扮演更重的角色,我们只能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着出口,在迷茫和无措中坦然的面对自己的内心,然后继续前行。
综合办公室 李可新
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地》展现出独特生命姿态,令我深受触动。书中描绘母亲在贫瘠之地种向日葵,尽管干旱、虫害不断,母亲却始终不屈。向日葵在恶劣环境中努力生长,象征着坚韧生命。李娟笔下,它们虽面临重重困难,却依然向阳而生,充满蓬勃生机。这让我明白,生命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应如向日葵般,向着阳光,以积极姿态迎接挑战,不向命运低头。即便渺小平凡,也要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以顽强姿态书写生命篇章。
民事审判庭 王明明
阿勒泰这片贫瘠的土地不仅滋养向日葵长大,承载作者一家的生活与希望,也通过这本书在读者心间播下了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思考的种子。言辞之间,作者好似将自己还原为一粒尘埃,随风而动,观青草赏爬虫,跟作者一起体会万物深沉而厚重力量的同时,对自然的敬畏更添数分。书中对生活与生命的思考也极为打动人心,“当我小的时候我什么都爱。当我长大了,我忘记了我其实什么都爱”,让人开始思考如何找回最初的那份生命力与探索欲。
简案团队 谢云锋
在求学时,我也曾见过李娟笔下的那片土地,于我而言那不仅是文字里的荒原,更是我浸透过汗水的真实记忆。阿勒泰的风沙磨砺万物,却也孕育出蓬勃的生命力。合上书页,恍觉李娟种下的不仅是葵花,更是对坚韧与共生的礼赞。每一寸贫瘠都藏着奇迹,每一次绽放都是对荒芜的温柔反抗——而我们,何尝不是大地上另一片倔强的金黄?愿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亦能如向日葵般迎着太阳绽放,展现属于自己的人生光彩。
诉讼服务中心 禹杨
《遥远的向日葵地》以平淡的文字记录下戈壁滩上的一场生存实验。李娟的母亲执拗地在旱年种下四茬葵花,与鹅喉羚斗智斗勇,与干涸的土地周旋。蒙古包旁的两条狗、迷路的兔子、灰头土脸的鸭群,构成荒野里笨拙却鲜活的生命群像。作者笔下没有刻意的悲壮,只有真实到刺痛的细节:外婆在葬礼上被冠以陌生的名字、母亲为省电换灯泡、地窝子里呛人的烟火气。这些碎片拼凑出边地生活的粗粝质感,也让人看见在荒凉中扎根的韧劲。葵花最终零星存活,如同所有未竟的理想,付出未必有对等的回报,但努力本身已是对荒芜的温柔抵抗。
宋卫春通过童年记忆、生活经历出发,与大家分享《遥远的向日葵地》的读后感受。他说生命的精彩不在于经历多少苦难,而在于每次苦难后都有坚强选择的力量,以及从中汲取成长与智慧,希望我们能在逆境中焕发光彩,在挫折中找到前行的方向,最终成就更加坚韧而丰盈的自己。最后,宋卫春还推荐了多本关于人生、情绪的书籍,如《草民》《我从未如此眷恋人间》《心安即是归处》等。
《遥远的向日葵地》简介及书摘
该书是当代作家李娟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17年11月,讲述了李娟一家在阿勒泰乌伦古河南岸耕种向日葵的生活经历。书中刻画了作者母亲和边地人民的坚韧辛劳,也表达了作者对环境的担忧和对生存的疑虑,呈现出一种脆弱微渺又富于乐趣和尊严的生存体验。
•“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不是地震,而是万物的生长啊......”
•“关于地球的全部秘密都在风中。风声呼啸,激动又急迫。可我一句也听不懂。它拼命推我攘我,我还是什么都不明白。”
•“天上的云像河水一样流淌,黄昏时刻的空气如液体般明亮。”
•“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
•“人是被时间磨损的吗?不是的。人是被各种各样的离别磨损的。”
•“等待是植根于孤独之中的植物吧?孤独越强大,等待越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