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名山区检察院打造“蓝精灵”品牌,实现“1+1+1>3”

来源:名山区检察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23-06-15 17:24:30

针对近年来名山辖区内涉罪未成年人案件数量呈增长趋势的情况,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深入贯彻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围绕“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目标,重拳出击,推出“蓝精灵”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品牌,构建“蓝精灵1+1+1>3”保护体系”,通过整合四大检察力量,促进司法行政无缝衔接,形成全社会保护合力,切实增强对未成年人的综合司法保护效果。

一、成立“蓝精灵”办案团队,组建专业未检新队伍。

1686821129631.jpg

为进一步提高未成年人案件的办理质效和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2022年6月,名山区检察院成立了专门的“蓝精”办案团队。“蓝精灵”的“蓝”指的是检察机关,“精”指的是精心守护,“灵”指的是未成年人,“蓝精灵”寓意名山检察机关精心守护未成年人。由副检察长和专职检委会委员担任团队负责人,政治处主任、未成年人刑事检察部人员、第一、二、三检察部相关负责人担任成员,共同开展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工作。办案团队工作任务,包括:涉未刑事案件办理、涉未刑事执行检察保护、涉未民事行政检察保护、涉未公益诉讼检察保护和涉未社会支持体系构建,有效整合了四大检察力量。通过整合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力量,实现未成年人全面司法综合保护。

二、制定“蓝精灵”工作方案,构建综合保护新机制。

2022年7月,由雅安市名山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名山区检察院制定出台了《“蓝精灵”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工作实施意见》(名未保办〔2022〕2号)。根据未成年人涉罪错内容、程度大小和综合保护类型,从横向上对干预对象分为涉罪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习惯未成年人、一般不良习惯未成年人、社会综合治理类保护四类。为突出重点、精准干预,从纵向上建立“中心—成员单位—工作站”三个级别。同时,在充分发挥检察工作职能同时,引入区政法委、区法院、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区教育局、区关工委、区民政局、区市场监管局、团区委、区妇联等司法、行政和社会支持体系力量,形成社会合力,建立未成年人临界预防、家庭教育、保护处分等有机衔接的分级干预制度,从开展法治教育、心理健康辅导、运动训练、作业治疗、公益活动参与等方面,最大限度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目前,受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共同处置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案件6件。干预涉罪未成年人13人,严重不良行为未成年人11人(含涉罪未成年人),一般不良行为未成年人7人(含涉罪未成年人),支持起诉撤销监护权2人,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4份。

三、组建“蓝精灵”法治宣讲团,打造立体普法新体系。

2022年7月,名山区检察院组建“蓝精灵”法治宣讲团,以“点圈面”结合模式,着力打造立体多元化的法治宣讲体系。一是公检法联动,让模拟法庭走进校园。携手名山区法院、名山区公安分局举办的禁毒模拟法庭走进雅安市名山区车岭镇初级中学。学校大约500余名师生进行现场观摩,让同学们学习法律知识。二是跨区域联合开展检察开放日。分别会同雅安市检察院、汉源县检察院、石棉县检察院开展检察开放日,通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团市委、老师、学生等各界人士走进检察院,主动接受监督。三是系列宣讲活动,法律知识全面覆盖。以“反对校园欺凌”“毒品预防教育”“感化不良少年”为主题,推出一系列短视频,向青少年讲解校园欺凌、暴力、毒品犯罪的相关知识。四是推出宣讲品牌,提升检察机关名誉度和影响力。开展以“分清角色,拒绝出演校园暴力片”为主题的法治宣讲活动,提高了未成年学生的法治观念和自我保护防范意识,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防范的能力。通过打造立体多元化的普法体系,形成了“检校区家”四位一体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宣讲新模式,共开展法治宣传30余(次),受众人数达仅2万余人,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同时,根据真实案例拍摄的禁毒微电影《毒瘾少年》和法治微电影《树》,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撰  稿:雅安市名山区人民检察院         吴玉梅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法治宣传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