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大竹园区“法治护航站”成为企业身边的矛盾化解“终点站”

来源:大竹县委政法委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27 06:53:43

“感谢综治中心,要不是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我这20万元定金不可能这么顺利拿回来。”日前,达州市大竹经开区某企业与合作方因合同履行问题产生纠纷,大竹县综治中心驻园区工作站介入调解,成功助其追回20万元定金,企业负责人陈先生对此深表感激。

大竹县工业园区作为川东地区重要产业集聚平台,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园区企业数量突破400宗,企业员工人数超5万人,人员流动日益频繁,这给基层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1.jpg巡回仲裁庭解决纠纷。

据悉,今年以来,大竹县大力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创新设立园区综治工作站,将治理服务延伸至企业身边。构建了“主中心统筹+工作站深耕”的立体化治理体系,创立了“法治宣传、法治体检、矛盾调解”三位一体服务模式,推行“诉求收集—分类交办—联动处置—跟踪反馈”全链条闭环机制。同时,组建了跨部门、多层次、专业化的复合型法律专家服务团,打造了咨询受理窗口、“枫桥式”调解室、劳动争议仲裁室、驻企法官工作站“4大分区”,形成了“前端预防—中端化解—末端保障”全链条服务网络,实现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的转变,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2.jpg驻企工作站排忧解难。

“之前很多企业不了解综治中心,为此特意在产业园咨询台设置了综治中心涉企纠纷受理点。”作为工作站数字产业园联络人,谷方勇负责对接产业园内的103家小微企业,通过收集企业诉求、梳理问题,为有需求的企业提供“一对一”法治体检,“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就像看病一样,先挂号再就诊,搜集企业诉求就是挂号,再根据需求在专家服务团找相应专家来‘就诊’,工作站设立后,企业孵化成功率也有了显著提升。”

3.jpg到企业进行法治体检。

四川黎明律师事务所主任唐文学作为专家团队一员,在为企业进行法治体检时发现,“大家的法律意识和对法律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对我们法治宣传也有了更高要求。”工作站每月都会组织一场法治宣传主题讲座,针对提前收集到的企业共性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和现场答疑。“接下来,希望进一步优化法治宣传,形成更系统化、成体系的宣传方案,帮助听众构建完备的法律知识体系。”据统计,自工作站运行以来,累计举行“法律进企业”专题普法讲座3场次,覆盖园区企业120余家,提供超500次咨询服务,惠及职工2000余人次。

3.jpg驻企法官站解决群众诉求。

驻企法官工作站作为工作站四大分区之一,其实早在2023年就已成立。“此前我们选拔资深民商事法官,采用‘约诊+坐诊+问诊+会诊’的形式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法律服务。”大竹县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褚登宇介绍,“今年工作站成立后,对资源进行了整合,将驻企法官工作站从原有的线下单轨制运行升级为线上、线下双轨制运行,把每半月‘线下坐诊’改为全天候‘线上坐诊’模式,在收集问题后,定期在法官驻企工作站现场答疑,真正实现了法律咨询零等待,服务企业零距离。”

4.jpg送法进企业法治宣讲。

此外,大竹县综治中心以“护航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为目标,联动大竹县人民法院,依托工作站搭建起产业司法保护枢纽,围绕“稻、麻、茶、竹、椿、虾”六大产业名片,按照“1个工作站统筹+N个专业服务团队”模式,逐步组建“1+N”驻企矩阵,结合各产业生长周期和市场交易特点,推出时令性司法保护举措,形成“日常服务不断档、关键节点有保障”的大竹特色司法服务模式,实现司法力量精准下沉,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法治动能。

5.png为企业集中开展涉企法律知识培训。

同时,工作站以矛盾纠纷化解为核心抓手,为园区和谐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建立了“申请—受理—调解—分流—兜底”五步闭环调解机制,形成“调解优先、仲裁衔接、诉讼兜底”的全链条解纷模式,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终结。首创“政企法”协同机制,实现了从“单一治理”到“多元共治”的跨越;首次将仲裁确认嵌入调解流程,打通了纠纷化解“最后一公里”;首次建立企业法律风险数据库,推动县域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型,构建起“机制创新—流程优化—科技赋能”的治理闭环,实现了治理创新性突破,构建了县域治理现代化新范式。

据介绍,自运行以来,累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1件,涉及金额160万元,实现“零群体性事件、零信访上行”的治理目标,为园区节省诉讼成本超百万元。

大竹县一系列创新举措在园区落地生根,有效化解了矛盾纠纷、优化了营商环境、护航了园区发展。



责任编辑:双优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