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盐边法院红格法庭运用“执行+多元调解” 成功为八旬老人化解赡养纠纷

来源:盐边法院 作者:胡方丽 发布时间:2021-11-25 20:40:12

 

微信图片_20211122152046.jpg


日,盐边法院红格法庭承办法官通过邀请人民调解员、村社干部共同参与调解案件,成功执结了一起赡养纠纷。这是红格法庭利用“执行+多元调解”模式的又一成功尝试,不断将“感受公平正义”活动精神贯穿到每一个司法案件中。

李某与张某均年近八旬,两人育有两子一女,子女早已婚嫁,各自成家立业,两老人独自居住。因分家等原因,两老人与二子之间矛盾尖锐,双方互不来往。去年,李某与张某将其子李某甲、李某乙告上法庭,要求二子给付赡养费。红格法庭受理该案后,组织双方当事人就赡养达成了调解,并出具了民事调解书。后李某甲、李某乙未给付赡养费,李某与张某遂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承办法官先后找到李某甲、李某乙了解情况,两人均拒绝支付赡养费。考虑到此类案件执行的特殊性,如果强制执行,必定会激化二者矛盾,亲情更加无法修复,也无法解决赡养费持续性给付问题。承办法官在走访村书记、社长了解李某家情况后,决定邀请人民调解员、村社干部一起到李某家中共同参与执行。

执行中,村社干部从“情”出发,利用“地熟”优势,在拉家常中讲解乡规民约、风俗习惯,逐层剖析双方矛盾,搭建双方“连心桥”,拉近彼此距离;人民调解员从“理”着手,通过讲解家庭美德以及身边正反典型事例,对当事人进行思想疏导;承办法官从“法”出发,现场为当事人解读了《民法典》中有关赡养的法律规定,就双方争议的问题从法律规定方面逐一进行释法明理,同时以情讲法,发挥亲情效应,对赡养方式、金额等提出建议,组织双方共同协商。最终李某甲、李某乙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在承办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了执行和解协议,对老人的赡养费和医疗费进行了约定,并当场给付了老人一年的赡养费。

婚姻家庭纠纷案件的执行,因主体关系的特定性、执行内容的长期性及申请周期的不固定性,决定了此类案件的特殊性。在此类案件的执行中,通过“执行+多元调解”,不仅能使被执行人自觉履行应尽义务,更能最大程度的挽救裂缝中的亲情,真正促进纠纷化解、案结事了,以“小家”安稳支撑“大家”安宁,促进社会和谐。(胡方丽)

 

 


责任编辑:刘华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