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聚力“三个三”深耕“笋山警务”品牌

来源:峨边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5-05-27 10:22:56

峨边县公安局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紧紧围绕“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工作要求,通过面对面进帐篷走访、点对点调解矛盾、心连心守护平安、实打实服务群众,持续在治理笋山治安秩序、防范化解矛盾纠纷和大力整治安全隐患等方面攻坚发力,深耕打造峨边公安“笋山警务”品牌。

一、“三定并行”强化部署推动,夯实笋山秩序治理根基。一是定方案。围绕维护笋山治安秩序安全稳定的目标,结合笋山的地势特点和采笋人员流动规律,县公安局牵头制定了《2025年全县笋山管理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严防安全事故、严控矛盾纠纷、严打违法行为、严守生态红线、严保市场秩序”五大工作原则,细化采笋区域划分、时间节点管控、责任主体清单等具体任务,确保笋山治理工作有章可循、有的放矢。3月以来,县局先后召开笋山警务工作部署会、推进会4次,副县长、公安局长李平就全力抓好“采笋季”安全监管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进一步压紧各方责任。3月6日,县局举行笋山警务“党员先锋队”授旗仪式,由36名党员民辅警组成的沙坪、新林、大堡、毛坪四支公安笋山党员先锋队正式入驻笋山警务室。二是定责任。成立了由副县长、县公安局局长李平为组长,局党委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警种、派出所负责人为成员的“笋山警务”工作领导小组,下设现场处置、安全巡查、纠纷调解、执法打击4个专班,实行“一把手”总牵头、专班组长负责制,将任务 分解到所队室,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责任链条,确保各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落实。3月以来,李平副县长多次率队先后到613、617林场等采笋一线,慰问执勤民警、踏勘执法现场,各局领导按照片区分工下沉一线督导,综合调度笋山警务室警力轮换、巡防质效和纠纷调处等工作,确保了笋山警务模式规范运转。三是定机制。建立“日调度、周研判”工作机制,每日汇总各专班工作进展,每周召开笋山工作例会,分析突出治安问题和矛盾纠纷,及时通报经验做法及成效,反哺笋山一线执法阵地。同时,民辅警依托“铁脚板+大数据”,线下实时摸排掌握各类违法线索、纠纷隐患,线上通过进圈入群、网安巡查等手段帮助群众政策解读、普法预警。各警务室建立区域协作机制,与乡镇党委、政法委共享采笋人员信息、矛盾隐患线索、违法案件动态,形成跨部门联动治理格局,提升整体防控效能。

二、“三管并施”抓实风险防控,擦亮笋山善治“枫景”名片。一是管区域。聚焦陡坡、峡谷等易发生事故的高危采笋区域,设置醒目警示标识12处,划定安全警戒区域安排人员值守,禁止采挖人员擅自进入。联合林业、应急、气象等部门,利用无人机巡航全天候对笋山野外用火进行动态监测,提前发布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引导采笋人员避开危险时段作业,从源头降低安全事故风险。3月以来,及时劝阻危险采挖群众110余人次,收缴管制刀具3把,及时制止野外用火4起,批评教育6人,坚决守住安全底线。二是管人员。组织警力加大对笋山周边旅店、出租房等流动人口聚集场所的清查登记,依托“一村一辅警”强化采挖人员的入户排查,确保外来人员“谁雇佣、谁管理”。3月以来,共清查各类场所110余家,入户走访8000余人。三是管纠纷。构建警员+司法调解员+“德古”“三调”联动调解机制,组建了6支由民辅警、村干部、“德古”、司法调解员等24人的“笋山调解队”,深入采笋一线开展常态化走访排查,及时发现并化解因采笋范围划分、劳务报酬、生态保护等引发的矛盾纠纷。3月以来,通过“火塘议事”“林间恳谈”等方式,累计化解各类矛盾纠纷120余起,调解成功率达98%,实现“民转刑”“群体性”事件“零发生”。

三、“三措并举”凝聚治理合力,筑牢笋山安全稳定防线。一是控事故。根据笋量分布将全县笋山划分为4个工作片区,30余名民辅警入驻笋山警务室,与采挖村民毗邻而居,开展24小时驻点巡防,确保第一时间处置各类突发事件。3月以来,开展巡防50余次,成功救助被困群众6人,切实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米”。在笋山进出要道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提前对临水、临崖、急弯、陡坡等事故多发路段进行交通管制,排查整治道路交通安全隐患5个,查处无证驾驶、客货混装等交通违法行为,全力保障笋山交通出行安全。二是强打击。紧盯竹笋采挖、收购、销售、雇挖人员管理等环节,严厉打击结伙斗殴、寻衅滋事、强迫交易等违法犯罪行为,有效遏制了竹笋压级压价、低价倾销的不良竞争,形成强大执法震慑。三是优服务。3月以来,县局在采笋区设置帐篷警务室4个、便民报警服务点8个,通过设立110报警牌、张贴民警联系牌、发放警民联系卡、张贴温馨提示等方式向群众提供报警、投诉、咨询等服务,实行警务室 7×24 小时值守制,配齐警用装备,确保“帐篷常驻、警灯常亮、民警常在”,做到帐篷警务室“开得了门、见得到人、办得了事”。3月以来,开展法治宣传4轮次,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90余人次,解决采笋群众困难12件,收到群众赠送的锦旗4面,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被群众誉为“家门口的派出所”。


责任编辑:杨雪娇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