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峨边县公安局坚持“五强五推”深耕禁毒责任田

来源:峨边县公安局 作者: 发布时间:2024-10-29 11:27:39

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今年以来,峨边彝族自治县公安局坚持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县禁毒委和上级公安机关关于禁毒工作的系列决策部署,深入开展禁毒严打整治,有力推动了全县禁毒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推动工作机制规范化。高规格组建机构,争取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和县长任县禁毒委主任,县人大、县政协等领导任副主任的禁毒委员会领导机构。高标准组织保障,由副县长、公安局长任禁毒办主任,下设常务副主任一名,副主任两名,专职工作人员5名。禁毒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县财政每年保障禁毒工作经费80余万元,确保工作专班实体化运行。高效能运转机制,建立县委、县政府和县禁毒委参与的联席研判机制,定期召开研判会议,认真及时分析毒情形势与存在的问题。制定下发《2024年峨边县禁毒工作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明晰工作职责,推进各部门协作联动,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责、社会共治的禁毒工作机制。

二是强化重点管控,推动社会治理长效化。加强重点人员管控,组织对全县实有在册吸毒人员开展风险分级分类管控,实现新增吸毒人数和现有社戒社康人数双量下降,吸毒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报到执行率达94%;推动组织部、纪委、卫健等部门紧密协作,公职人员、重点人员涉毒毛发检测实现全覆盖。加强重点物品管控,稳步推进污水监测、易制毒化学品、精麻药品整治行动,构建“禁毒办、属地党委政府、公安派出所、村委会、企业”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企业检查率100%,发现安全隐患并整改72处,有力遏制了涉毒物品流失风险。加强重点行业管控,密集开展多轮夏夜治安巡防宣讲专项行动和集中统一清查行动,强化娱乐场所涉毒整治,今年以来累计清查场所160余家,对350余名从业及消费人员进行了现场检毒;规范邮政部门寄递物流企业管理,启动“创建无毒邮政”活动,会同交通、教育部门开展“两客一危一校”排查,持续提升行业自治能力。

三是强化排查整治,推动禁种铲毒常态化。全方位压实责任,严格落实禁种铲毒责任制,印发《做好禁种铲毒工作》通知,与各乡镇、街道签订了“禁种铲毒”责任状,累计发放并张贴“禁种铲毒”宣传画3万余张,切实增强群众“高压线”意识。全覆盖实地踏查,发挥联村点干部、村干部、村辅警作用,联合派出所民警、护林员、禁毒专干等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家庭院落、开展“地毯式”“拉网式”踏查行动,努力实现毒品原植物“零种植”“零产量”工作目标。全链条严管严查,始终保持严打态势,全力侦破涉毒案件2起,抓获涉毒犯罪嫌疑人22名,成功抓获5名境外涉毒逃犯,成功侦破“5.13”贩毒重大案件。发现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罂粟4处,共铲除毒品原植物罂粟196株,依法行政拘留1人,罚款3人,有效震慑了潜在违法行为。

四是强化专群结合,推动队伍建设体系化。成立社会禁毒先锋队,大力发展禁毒自治组织,依托县禁毒协会、乡镇党委政府,创建基层党建示范点,成立党支部党员禁毒先锋队,开展禁贩、禁种、禁吸、禁制“四禁”宣传活动,推行每月1次“党建+禁毒”主题党日活动,先后组织召开50余场屋场会、累计发放禁毒教育宣传科普知识折页3万余份。成立社会禁毒服务队,先后成立了县禁毒文艺宣传志愿服务队、县禁毒妈妈联盟和县禁毒教育讲师团,目前志愿者人数已达300余人。成立社会禁毒志愿队,将乡镇(街道)禁毒协会及村居(社区)禁毒工作站成立工作列入全县绩效考核范畴,全县已成立23个县直、乡镇、街道禁毒协会志愿服务队,100多个村居(社区)禁毒工作站和物流等志愿服务队,全民共治共享禁毒局面持续向好。

五是强化禁毒宣传,推动预防教育全民化。主题宣传氛围浓厚,运用新媒体、新手段,积极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先后举办““禁毒宣传进万家”启动仪式暨万人签名活动、“6.26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三级书记讲禁毒”“开学第一课·禁毒我先行”“阿依蒙格·青春不毒行”等活动70余场,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万余份,营造了“全民禁毒、你我同行”浓厚氛围。预防教育亮点纷呈,抓早抓小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主动对接教育部门,将禁毒预防教育纳入全县学校教学大纲,同时全面改造提升13个乡镇宣传墙、99个村(社区)、100余个机关单位和92家重点场所宣传栏,打造“2+4+23”中小学禁毒宣传阵地,指导全县18家易制毒化学品使用企业、14家货运寄递企业开设禁毒宣传专栏,新设禁毒大型户外广告牌5个,群众防毒拒毒意识全面提升。现身说法综合显效,围绕“减少吸毒人员新滋生”目标,组织戒毒康复人员走进单位和社区现身说法,用亲身经历控诉毒品的巨大危害,警示广大群众远离毒品,提升毒品预防教育的渗透力,全社会自觉主动参与禁毒斗争的格局全面铺开。

 


责任编辑:杨雪娇

最新资讯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