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天富
初见武天富,个子不高,但眉宇间流露出的是对事业无尽的执着与对新兴事物的敏锐洞察。14岁跟随长辈学习制作水豆豉的武天富,将满腔热血倾注于这项古老工艺的改良与产品的推广之中,荣获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水豆豉传统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殊荣。
从贫寒少年到非遗传承人:
武天富的水豆豉传奇
1979年,因家境贫寒,年仅14岁的他被迫辍学加入到父母经营的水豆豉作坊中,成为了一名稚嫩的“工人”。冬日里,他忍着手上的冻疮,淘洗豆子,那冻疮直至春暖花开也未有好转;用菜刀亲手剁制辣椒与生姜,辣味深深渗入肌肤,一旦受热便奇痒难当,仅第一年,他就用坏了五把菜刀。谈及那段艰苦岁月,他总是轻描淡写的说道“那时的生活简朴至极,一碗红苕稀饭,配以几粒水豆豉,便是‘山珍海味’”。
从家庭手工小作坊到现代化的规模企业,泸州水豆豉在他的手中焕发了新生。他以古法灭菌秘方成功申请了水豆豉灭菌防腐技术专利,将这道寻常美食推向了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殿堂;产品也从单一的水豆豉扩展到如今的豆瓣、豆腐乳、粉条等百余种品类;销售渠道从走街串巷的推销转变为国内、国际展销会的闪亮登场;市场范围从国内拓展至缅甸、越南、迪拜等海外市场。他凭借着对儿时“山珍海味”的执着追求,将生存之道升华为了今日的生财之道,作为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泸州水豆豉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让更多人品味到了这份独特的味道。
由小作坊主到共富先锋:
武天富的公益共富之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理念深深植根于武天富的心中。随着天富调味品厂的日益壮大,解决了周边群众的就业难题,让许多人得以在家门口找到工作。他说:“个人的成功并非真正的成功,唯有引领更多人共同富裕,方为真正的成功。”他不满足于仅仅解决数百人的就业问题,更将目光投向了产业的发展。通过优先采购泸州本地的优质原材料,如小黄豆、生姜、二荆条等,既保证了产品的地道风味,又助力了周边农民农产品的销售,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在脱贫攻坚的集结号吹响之际,他积极响应号召,投身于龙马潭区对口帮扶的脱贫攻坚战中。他与普格县的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以产业订单帮扶的形式,为普格县的贫困户提供了万余斤的姜种子,并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了超6万斤的生姜。通过种子提供、生产指导、产品收购的一条龙服务,为当地农民带来了15万余元的可观收益。近年来,他更是慷慨解囊,捐资修建道路,捐物累计超过60万元。
自初中辍学到教育资助者:
武天富的学子圆梦之旅
初中未毕业的他常说“文化不高,做事情太难了”,因此,无论创业之路多么艰难,他都未曾放松对儿子的教育。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儿子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学习,学成归来后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先进理念。他深知,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更能照亮一个家庭的未来。
除了对儿子的教育外,他还资助了12名困难大学生,帮助他们圆了大学梦。2022年以649分的高考成绩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的刘浩便是其中之一。新冠疫情肆虐,刘浩的父母因工厂停业而失去收入,家庭陷入困境,几乎要放弃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武天富得知后,第一时间前往刘浩家中了解情况,并当即承诺每年资助12000元,直至他完成全部学业。两年来,刘浩每次取得成绩或荣誉,都会通过微信向武叔叔汇报,并表示要“好好学习,报效国家,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
武天富常说:“因为淋过雨,所以更想为别人撑伞。”他用自己的一生,深刻地诠释了这句话的内涵。如今,他依然在为传承和发扬泸州水豆豉传统制作技艺而努力,为带动更多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为资助更多困难学子圆梦而奉献。他的故事,就像那醇香的水豆豉,越品越有味,越嚼越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