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达州市大竹县为全面贯彻《达州市司法局关于建立完善县域片区内司法所“大所带小所”协同运行机制的指导意见》精神,积极建立片区中心司法所(大所)和非中心司法所(小所)的“大所带小所”工作模式,开创“以大带小、以小助大,大小共发展、所所优作为”良好局面,全力推动司法所建设整体提档升级。
工作中,大竹县司法局始终把司法所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把“大所带小所”纳入重点工作任务,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创一流”工作目标。该局党组班子坚持定期议事制度,对司法所规建设优先研究、优先决策、优先解决。对照市司法局“大所带小所”要求,将“大所带小所”任务细化、工作量化,层层分解,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基层所长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根据全县区域地理位置,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群众法律服务需求和司法所业务量、服务能力等因素,以乡村国土空间规划引领县域内片区高质量发展为总体思路,在全县31个乡镇(街道办)下设31个司法所,划分为15大片区,分为15个大所和16个小所,形成全域联动的“15+16”片区化运行格局。
构建“大所示范带动、小所协调联动”的片区联动运行模式,片区司法所职能全面履行。建立基层法治人才联合选培、重大矛盾纠纷联合调解、大型法治宣传联合开展、重点管控对象联合管理、公共法律服务品牌联合打造等“5”联动互助工作机制,以“1+1>2”的效果凝聚工作合力,区域范围内司法所工作人员更充足、保障更充分、建设更有方、引领更有力。
按照“基本业务自主办理、复杂业务协同处理”的原则,由大所统筹协调片区内司法所工作,在片区司法所职能全面履行基础上,大所小所业务各有侧重。片区内小所主要负责公共法律服务等基础业务;大所包含小所业务,并负责统筹片区力量开展社区矫正、安置帮教、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合法性审查等工作,并指导督促小所开展日常工作。
大竹县司法局领导带头通过会议宣讲、下乡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教育引导司法所工作人员不断转变思想观念,打破我仅仅是某一个司法所工作人员的传统思维,树立“我是片区所的人,我为片区事而勤”的主人翁意识,严格服从大所所长(负责人)对片区的管理,灵活机动调动片区内司法所力量服务地方中心工作,推动形成“一片区一特色”。
制定了《大竹县司法局片区内司法所“大所带小所”日常管理机制》《大竹县司法局领导包片联系司法所制度》和《大竹县司法局司法所工作内部评估办法(试行)》等制度,将大所确定为考核评估对象,小所工作纳入所在片区大所一并考核评估。大所带领小所、小所支持大所,互为工作实绩利益共同体,共为集体荣誉而战,打破“他所不管我所事”的陈旧思想,有效调动片区内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
按照“选得准、干得好”的要求,通过公开招聘28名司法辅助人员充实到司法所,有效缓解基层司法所工作力量不足问题。大所定期派业务骨干到小所进行实地指导,帮助小所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每季度召开所长调度会、业务培训会,通过以会代训、法治讲座、观摩交流、跟班学习等方式,对辖区人民调解、社区矫正、法律服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典型案例进行交流,以工作实践促进工作能力提高。同时常态化开展作风整顿和学习教育活动,不断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担当、廉洁意识,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加快推进“数字司法、智慧司法”建设,在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配备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在各司法所开通网络专线,OA系统、社区矫正一体化平台、远程视频会见系统等一体植入各司法所。将“法智大竹一键通”公共法律服务掌上大厅嵌入大竹县司法局微信公众号,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向基层延伸,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机构及人员查询、公证和司法鉴定及法律援助线上预约等在线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让法律服务“触手可及”,“掌上法治”一键生成。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最基层单位,是基层法治建设的一线阵地。我县‘大所带小所·所所优作为’的模式全面建成,‘独唱一枝花,合唱花满园’的格局初现成效。”大竹县司法局党组成员、机关党委书记黄高波说,“通过‘大所带小所’,各所资源利用更加高效,业务能力显著提升,群众能享受到‘走进司法所的门,解决一揽子的事’的优质公共法律服务。”
大竹县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沈建成认为,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大竹县司法局将按照“一年打基础,二年见成效,三年创一流”工作目标,持续深化“大所带小所”建设,更好发挥基层司法所服务群众的法治前沿阵地作用,以守正创新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平安大竹、法治大竹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邹双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