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划不着,为了5千、倒赔5万……

来源:峨眉山市人民法院 作者:石曼卿 何其 发布时间:2025-08-01 17:14:13

峨眉山市法院始终秉持司法为民宗旨,坚决守护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在食品安全宣传周来临之际,发布涉食品安全典型案例,既是对违法者的有力震慑,也为广大食品生产经营者敲响“警钟”,莫存侥幸心理,违法犯罪必被追究。

基本案情

被告人张某某、辜某某共同经营某豆芽店,违法使用“豆芽生长激素”(俗称“无根水”)制发黄豆芽对外销售。在食品安全抽检中,张某某销售的黄豆芽经抽检不合格(含国家禁止添加的“4-氯苯氧乙酸钠”),受到峨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行政处罚。事后,二人不思悔改,继续使用“无根水”制发黄豆芽售卖。

之后,峨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再次抽检,在某商户销售的黄豆芽和某酒店采购的黄豆芽中,都检出了“4-氯苯氧乙酸钠”成分,二者均不合格。经查明,该两处抽检的黄豆芽均系被告人张某某、辜某某所售。截至案发,二人生产、销售含有“4-氯苯氧乙酸钠”成分黄豆芽获利五千元。

裁判结果

峨眉山市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张某某、辜某某生产、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其行为已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法院根据二被告人犯罪的事实、性质、情节及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依法判处:

  • 二人有期徒刑六个月,缓刑一年;

  • 各处罚金人民币五千元;

  • 退缴违法所得人民币五千元上缴国库;

  • 禁止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不得担任食品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同时,因二被告人的行为侵害了众多不特定消费群体的身体健康权,致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损害,法院判令二人支付损害赔偿金人民币五万元。

该案判决后,被告人未上诉,检察院未抗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

法官说法

豆芽营养丰富、爽脆可口,深受大众喜爱。但用“无根水”泡过的“毒豆芽”,则万万不可食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豆芽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6-苄基腺嘌呤等物质的公告(2015年第11号)明确规定,豆芽生产经营过程中禁止使用6-苄基腺嘌呤、4-氯苯氧乙酸钠、赤霉素等物质。4-氯苯氧乙酸钠对人体有积累毒性,有致畸致癌风险,在豆芽生产过程中添加这类物质并销售,属于“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禁止性行为。

本案二被告人为了豆芽长得快、卖相好,降低成本、提高产量,不惜牺牲消费者健康权益。这种唯利是图的做法,严重违背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最基本的诚信与守法底线,扰乱了正常的食品市场秩序,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健康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本案判决彰显了人民法院对食品安全犯罪“零容忍”的坚决态度。法院不仅依法判处被告人刑罚,还通过支持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判令其支付违法所得十倍的惩罚性赔偿金。这既是对犯罪行为的严惩,也是对受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有力弥补。此案也警示所有食品从业者:必须诚信守法经营,任何违法行为终将“赔了夫人又折兵”。

法律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责任编辑:孟桂壮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