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广安非遗——土法制作陶瓷

来源: 作者:包福安 发布时间:2023-09-09 19:13:38

小时候,偶尔路过一些山区小溪之地,就会看见一个木制的悬空圆形架子,在水的冲击之下,架子枝杆敲打着木樁,木樁一下一下的撞击杵臼,很是好奇,后来渐渐的长大了,才知道是土法制作陶瓷的一道工序——将石英砂石樁成粉末,名为“水车打碓”。

QQ图片20230909191402.png

曾梦想,对土法制作陶瓷技艺一探究竟。2023年9月8日上午,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丰禾镇泥汉坪村遇到了广安市土制陶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黄孟章,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

黄孟章,78岁,一直从事陶瓷制作,2016年被授予“广安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QQ图片20230909191420.png

据黄孟章老人介绍,泥汉坪所处山脉的石英砂石是制作陶瓷的必备原材料,源于此,泥汉坪土法制作陶瓷距今已有好几百年的历史,明清延续至当地的甘家、叶家、刘家,由于这几家中途技术断层,土陶制作失败。居于邻水城东十里风门垭的黄氏一直从事制陶业。清道光年间,黄氏儒奎携四子迁至泥汉坪,买断甘、叶、刘三家产业,开启了泥汉坪制陶业的新业态。黄家创新经营理念,改一家独自经营为分工协作制,将制泥(准备原材料)、制坯等分出给其他人经营,并各占25﹪股份,自家负责生产设施及烧制流程作业,占50﹪。出窑后,按比例分给成品,各自销售。

黄孟章老人介绍,制作陶瓷讲究的是配料的精准、工序的精确,火候的把握。

材料的配制分为两类,一类是三合釉,制作的是土陶,其配制比例是白石30﹪、本土(石英砂)60﹪、墙石(眼看像筑房墙的土,实则是烧后像玉石一样透明的石材);一类是制作细亮陶的五合釉,其配制比例是滑石15﹪、方解石25﹪、云石15﹪、滑石30﹪、石英砂20﹪、墙石10﹪。具体配方还得根据材质的含量调整。

整个工艺分为8道流程。

制泥。将石英砂放入碓中,用水车冲碓的方式樁细成末,以水淘沙,留浆沉淀为泥,阴干水分。

和泥。视阴干水分的泥的含水量,确定是否掺水以及掺水量,用楸反复铲搓充分和匀。

制坯。将和匀的泥置于转动的车盘造型成坯。

凉坯。将制作成型的坯子置于棚下凉干,坯泥见白。

画花。人工在凉干的坯子上画花草、树木、人物、动物等图案。

上釉。将釉涂于坯子内外表面。

装窑。窑子成长条梯形,高70CM——2M,宽2.7M——11.33M ,长度视地形而定。将初坯依次放入窑内,初坯与煤之间间隙20CM,每垛坯碗18——25个,火行只装18个。从窑侧两端上煤。从低端层层依次向上生火,第一层烧制成熟后赓即生火烧制第二层,前一层烧制期间的余热可以起到熏干后一层坯子水分的功效,以至于后一层生火不出现火力过猛导致坯子炸裂等现象。

出窑。停火冷却3—4天后即可出窑。

火候的把握。窑子内的火光呈白色,温度达1200——1800℃即可。全凭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用肉眼观察判断,整窑烧时4——5天。煤质要求较高,需发热量达4500——5000大卡,煤质若差,则有煤渣灰尘存于坯子表面,导致产品面有瑕疵。木材烧制以马尾松为最佳(含油量高、发热量高、火尾子长)。

泥汉坪地处山区,生产的陶瓷产品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主要有大小各式的碗、钵、缸、泡菜坛子、瓷坛、酒壶、砂钵、盐罐、灯盏、香炉、盘子、酒杯、汤勺、夜壶,以及定制各类狮子、驴子、马等动物。

1953年公私合营,黄氏陶瓷业成为集体企业,名称为泥汉坪碗厂,首任厂长刘杰。1958年为邻水县二轻局管理,1964年成为县属国营企业,1964年至1970年是该厂鼎盛时期,产品销往重庆的长寿、垫江、涪陵及毗邻的大竹县等地。1983年,县二轻局将泥汉坪碗厂移交给县乡镇企业局管理,1985年下放给建鹿乡企办管理,1992年企业破产。

机缘巧合,黄群章成为泥汉坪陶瓷“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文革期间,除二轻局安排外,厂里所有人员不准外出,以免技术外泄。恰巧这段时期涪陵大柏树、葛兰的八角、老龙洞等地来寻求陶瓷技术支持。可黄氏门规一直是陶瓷技术只传长子,到了黄树章这代,共有四兄弟,黄树章是长子,只有他才掌握制陶全套技术,但他又脱不开身,(因其二弟早逝)只得将技术传给其三弟黄群章,由黄群章到外地指导发展陶瓷。黄树章已离世。2016年广安市授予黄群章“广安市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2018年广安市将泥汉坪手工制陶工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QQ图片20230909191443.png

黄群章老人带领我们观看他们多代人上山取石的洞穴,山上有无数个大小不等的洞穴,有的多个洞穴相连相通,宛如迷宫,巧夺天工,令人称奇。其中有在山顶观景台处的一个洞,高约6米左右,宽约5米,长约15米,山体被凿穿,石壁上清晰可见凿石的钻子线条痕迹。若不是身临其境,谁能相信,这鬼斧神工的洞穴是无数代泥汉坪人一钻一锤凿石的杰作,令人感叹!

黄群章老人虽已年迈,但他对陶瓷技艺的传承深感责任在肩,正谋划恢复土陶生产,让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技艺发扬光大。(包福安)


责任编辑:陈九林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