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我们都想能够把孩子养得完美,养成‘别人家的孩子’,这样既成全了孩子,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成全了自己。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呢?作为一个研究心理学多年的学者,我的答案是没有;作为一个从事心理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我的答案依然是没有;作为一个母亲,我的答案更是没有。这听起来好像有点沮丧,仿佛一切养育孩子的工作都失去了意义。
然而,尽管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我们依然可以把养育孩子的过程当做一种修行,在这一过程中识“道”,尊“道”,行“道”,终致得到,让亲子双方都趋于完美。那么养育孩子的“道”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结合千百年来被华夏儿女奉为经典的《道德经》来对它进行阐述。我们刚刚提到,没有完美的孩子,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知道的第一条“道”便是:知足常足。
老子在阐述这一观点的时候,原本想要表达的是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只有懂得知足的道理,才能获得长久的快乐与富足。养育孩子同样如此。
曾经有一个在我这里做咨询的孩子告诉我说“我考了80分,我妈妈会问我为什么没有考90分,当我非常努力终于考到90分了,我妈妈却问我为什么没有考95分甚至一百分。”“每次做完学校里的作业,我妈妈就会给我布置其他作业,让我觉得写作业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情,所以我干脆就慢悠悠的做,反正就算我快速地把这个作业做完了,还会有下一个等着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孩子眼里闪现出的尽是无力甚至是无望。作为父母要谨记,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父母的认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表现永远不知满足,当孩子发现不管自己如何努力都得不到想要的认可与赞赏,那么他便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从而放弃努力。这也是部分孩子产生厌学,逃学,学习拖沓的原因之一。在这里我还要对习得性无助进行一个解释。心理学家将一只狗关在一个铁笼子里,笼子外连接一个开关,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控制开关来给笼子里的狗进行电击。我们知道,谁都不喜欢被电击的感觉,狗也不例外,所以刚开始的时候,狗都会在被电击的时候尝试冲出笼子,但是笼子是被锁住的,所以狗没有办法逃出去,多次尝试以后,它就放弃挣扎了。再后来心理学家将笼子外的锁解开,这时候狗在遭受电击的时候却完全没有要逃出去的欲望,尽管此刻它只要轻轻一推就可以逃离这种身体上的折磨。
总结这个心理学实验的过程和结论,大家就能对习得性无助给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有一个大概的感知。一开始,孩子都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通过努力实现好的目标,避免坏的结果,但是在父母的不知足的影响下,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于是乎便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再往后,尽管环境变了,目标变得可实现了,他依然会放弃努力。家长们可能对接下来要说明的例子并不陌生。一个小朋友,小学一二年级成绩都不错,从三四年级开始,成绩越来越糟糕,父母没有给与支持,调整学习目标,而是一味的指责和批评,渐渐的,到了初中,孩子的成绩更是一路下滑,最后没办法,只能读职业中学,尽管这时学习要求下降,但孩子的学习能力已经丧失,再低的目标对他来说也是无法实现的。所以家长也好,教师也罢对孩子的不知足导致孩子的习得性无助,进而又让他们产生无力感甚至绝望感,从而把他们推向了负面情绪和问题行为的深渊。因此,养育孩子要有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眼光,学会用辩证统一的眼光看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不吝啬你的赞美,对缺点,你只需给与支持,提供榜样,然后就是给他时间。如果你看孩子时,眼睛里闪着光,那孩子看这个世界时眼里才会有光。
养育孩子的第二条“道”:生而弗有,为而弗恃。
老子用这句话是要阐述这样的观点:天地生养万物而不占有,竭尽所能滋养万物而不居功自傲。正是因为这样,天地才能恒久存在,世间万物才会仰赖于它。我时常听到父母说“我生你,养你,你就应该听我的!”,有的父母总有这样的观念:孩子是自己的一部分,孩子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自己的能力的体现。所以当孩子考上重点大学,这样的父母更多的是觉得自己脸上有光,而非真诚地为孩子感到高兴;反过来,如果孩子成绩遭遇滑铁卢,父母就会觉得给自己丢了脸,而非真正地替孩子感到难过,他们不但不给与孩子必要的情感支持,反而是因为自己失了脸面而责怪孩子。更有甚者,有的父母还强迫孩子去完成他们曾经未能完成的夙愿。比如,有的家长自己喜欢弹钢琴,但是小时候没条件学,所以当为人父母后就逼着自己的孩子去学,尽管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对钢琴的任何兴趣和天赋。在这些父母的内心深处,孩子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他们的一部分。作为父母一部分的孩子,自然是要在父母们权威意志的驱使下被逼着,赶着去替他们完成夙愿的。父母秉承着这样的育儿观念和孩子相处,自然就违背育儿之“道”,逐渐和孩子渐行渐远,甚至于到最后形同陌路。因此,父母要知道孩子永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他们出生那一刻便是这样,为人父母,我们尽到生养之责,在孩子从种子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中,尽己所能提供阳光,水分和空气,支持他们的成长。理解并遵从“生而弗有,为而弗恃”的育儿之“道”,父母和孩子之间便能形成紧密的联结,孩子对父母的尊重和爱不是父母要来的,而是孩子在被父母当成独立个体对待并得到支持和滋养的过程中自然而生的。
养育孩子的第三条“道”: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的意思是圣人总是遵循万物的本性和规律不打扰,不妄为,用不言的方式教化众人。这句话用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便是要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对于德行,父母的言传莫过于身教。
那么,如何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呢?在这里我想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这一概念来进行阐述。马斯洛认为,每个人的行动都是由内在的需要所驱动的,人的需要主要分为五个层次,它们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他认为,低层次需要满足以后,人才会尽力去满足更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要以爱和尊重为前提的。他同时也指出每个人都是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只是由于
物质以及精神环境的不同,只有极少数人能够自我实现罢了。那什么是自我实现呢?结合给出的解释,我的理解可以简单地描述成“一个人能够成为他能成为的最好的样子。”“他能成为的”这个限定词就说明每个人最好的样子是不一样的,孩子也不例外。部分父母总觉得孩子最好的样子就是考上北大清华,考上重点大学的样子。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事实上,孩子就像是上天给每一个父母分发的礼物盒里装的一粒种子,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品种不同。父母们分到什么样的种子全凭运气,但是最终养成什么样子全看功力。而父母的功力就体现在尊重这粒种子的天性,给他们提供生长必须的养分,爱他们,尊重他们,最终他们自会奋力长成自己能够长成的最好的样子。有的树虽然不高,但枝繁叶茂,也能给路过的行人遮风挡雨;有的树尽管枝叶稀少,但却高耸入云,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谁能说那一棵树的样子更好呢?世间万物又何尝不是因为千姿百态才变得有趣而可爱呢?
言传身教已经被很多教育学家一再强调,但在道德经里看到“行不言之教” 这句话时,给我的震撼却是言传身教这四个字无法企及的。这句话让我眼前自动 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位慈祥坚韧的母亲,默默地为孩子付出一切,却总是少言寡 语。但在这少言寡语的背后却是孩子对母爱的切身感受,这样的感受之深,亦是 无法言语,却能促使他们用行动成就更好的自己,也就成全了母亲最大的心愿。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的何尝不是这样一种无声却深刻的爱?而正是这样的爱终成就了最有力的教育,这也是“大音希声”的最好例证。因此,教育孩子,请杜绝一味的言说。有一次,我去社区给一对父母做思想工作,他们的儿子读初中,因上网成瘾甚至会跟父母大打出手,他们这才不得已找到社区,寻求帮助。父亲说:“我经常跟他说,让他把手机放下,出去跑步,出去运动,他就是不听。”我想,这样的话不管说多少遍,他的儿子是断不会听的,最后却变成了烦人的唠叨。原因就在于如果父母没有运动的习惯,没有陪伴他运动的打算,孩子又怎么会一个人出去运动呢?还有的父母要求孩子写作业,看书,自己却在旁边刷抖音,打游戏,试想,孩子又如何会满足父母的要求,去看书写作业呢?所以我想对父母们说:如果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子,你首先就要努力变成那个样子。孩子会青出于蓝,而你努力的样子就是他最好的参照,让他找到人生这条航道的坐标。
养育孩子的第四条“道”:用其光,复归其明。
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运用大道之光照亮外部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回过头来照亮自己。它强调的是自省的重要性。我在给学生讲“自我认识”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总是强调同学们要有自省的能力,自省甚至是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作为家长,也同样要在秉持教育之“道”的同时不断自省。它有三个作用,第一,减少为人父母的焦虑。第二则是不断调整教育行为。第三,能给孩子提供榜样示范,让他们知道人都是会犯错的,关键是要有反思错误,纠正错误的意识。为什么会减少为人父母的焦虑呢?有的父母总想把一切好的给与孩子,总想做一个完美的父母,但事实上,这世界上是不存在“完美”二字的,完美本身就不具备美。如果给自己设定了一个成为“完美父母”的目标,那么父母就没办法实现,进而产生很多的焦虑与紧张。相反,如果认识到为人父母也有犯错的时候,所以要在允许自己犯错的同时,不断反思自省,并能有意识地调整教育行为,这便是极好的父母。同时,父母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也能让孩子知道犯错并不可怕,主动承认错误是勇敢的表现,而认真反思则是成长的前提。所以,要谨记,父母也是凡人,也有犯错的时候,而如果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用其光,复归其明”,父母和孩子便都能获得成长,两全其美。
养育孩子的第五条“道”也是终极之“道”:以无私成其私。
这句话原句是“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是说圣人总是谦让不正,遇到危险首当其冲却能保全自己的性命,最终以无私,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与名望。父母教育孩子总有自己的私心,而这一私心便是孩子成龙成凤,继而光耀门楣。但如果在这种私心的牵引下去教育孩子,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所以我们总能看到很多父母为孩子付出很多,花费大量的金钱,最终却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有的父母好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看起来很佛系,孩子却能自在生长,成为了最好的自
己。如何理解这两种现象呢?佛系的家长看起来佛系,但是内心对孩子确实无私的爱,他们不违背孩子的意愿,不将自己的目标强加在他们身上,而是理解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与支持与关爱,在这样的前提下,孩子反而能够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向上向善,发展不受束缚,最终越来越好。这也给父母带来了“善于教养”的好名声,成全了父母原本并没有的私心。
相较之下,那些看似“矜矜业业”,“勤勤恳恳”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付出受到自己私心的支配。父母有了私心,便会希望孩子满足自己设定的目标,一旦孩子未满足这些目标,这些父母便会生出烦恼,生出厌弃,生出责备,从而打击孩子的信心,阻碍孩子发展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亲子关系,破坏了亲子之间最纯粹的情感牵绊。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请放下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私心,在爱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他们,他们终会用自己的成长反过来成全你不曾有过的私心。
养育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在成长,父母也在变化,父母子女互相成全,双向奔赴。最终,家便具有了更深刻的情感基础和更丰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