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逐光心暖处,彭山有清音

来源: 作者:孙凤山 发布时间:2025-05-22 19:26:31

一、岷江畔,心灯初上

彭山多水,岷江蜿蜒如带,滋养一方水土,也浸润一方人心。“江宽不渡愁,水深能载舟。”这话落在彭山,便成了对心理健康的隐喻。早年间,街坊邻里若遇烦心事,总爱到江边走走,看水波粼粼,听渔歌互答,心头疙瘩便似被流水熨平。如今,这“走江”习俗化作了彭山心理健康事业的底色——以自然疗愈人心,用温情织就防护网。

去年春,彭山区精神卫生防治办公室在江畔建起“心语亭”,亭内不设桌椅,唯悬一盏纸灯、几卷素笺。路人可随手写下心事,投入灯中。灯芯燃尽时,心事便随风散入江面。这法子看似简单,却暗合古人“寄愁天上,埋忧地下”智慧。有心人在素笺上写道:“考试如山压,幸有江风替我扛。”后来,这句话被刻在亭柱上,成了彭山学子口耳相传的俚语:“压不垮的彭山人,吹不散的岷江风。”

卫生院周医生常说:“治心病如治水,堵不如疏。”他牵头组建的“邻里话疗队”,走街串巷,专听百姓“芝麻绿豆事”。一位卖豆腐的妇人抹着泪诉苦:“生意淡,娃儿嫌我嗓门大。”话疗队王婶一拍大腿:“嗓门大咋了?彭山豆腐响当当,嗓门大才能喊得远!”众人哄笑,妇人破涕为笑。这般场景,恰如本地歇后语所言:“黄连树下弹琵琶——苦中作乐,乐中养心。”

二、书院巷,心花次第开

彭山书院巷青砖墙上爬满凌霄花,藏着一代代彭山人心事与豁达。花开时,灿若云霞,老街坊说这是“心花”。巷子深处“悦心书院”,原是废弃祠堂,如今成了心理健康教育“活课堂”。每周三,赵先生在此讲授《东坡心学》:“苏东坡贬谪岭南尚能‘日啖荔枝三百颗’,咱彭山人遇事更该‘笑纳三斤烦,酿作一坛甜’。”这话落地生根,成了巷子里新俚语:“凌霄不攀矮屋檐,彭山人不低半分头。”书院花影与书香早已浸透彭山人的骨血,恰似那句老话:“花开不争春,只为暖人心。”

去年秋,书院举办“心事换故事”活动。参与者用匿名纸条写下困惑,随机抽取他人故事解答。一名干警抽到纸条:“抓捕时总做噩梦,咋办?”他沉吟片刻,提笔写道:“噩梦如贼,你强它弱。想想彭山夜巡的灯,亮着就不怕黑。”后来,这两句话被印成书签,在政法系统流传。老民警感慨:“这比专家讲座管用,字字带着彭山的土腥味,踏实!”

书院角落有一株百年银杏,树下常聚着一群学生。他们用树叶编“心情风筝”,写上烦恼,任其随风飘远。小林在风筝上画了一只流泪猫,旁书:“中考逼近,失眠如影。”次日,她收到匿名回信:“猫有九命,你有千帆。彭山娃儿,哪个不是摔着跟头长高的?”信末附了一句本地俗语:“稻子弯腰因穗实,人低头是为抬头看天。”

三、长街夜,心火万家明

彭山的夜从不是漆黑的。街边小店挂满灯笼,暖光晕染如橘,本地人戏称“心灯”。这些灯火中藏着最朴素的疗愈之道。夜市口“老陈粥铺”,常年备着“解忧粥”——莲子薏米熬成,碗底压一张手写纸条:“喝粥养胃,读字养心。”曾有外地游客喝到一句“雨打芭蕉烦心事,不如学蛙唱两声”,当场笑言:“这粥里煮的是彭山的豁达!”

社区卫生站“夜间心窗”服务更是彭山一绝。每晚八点至十点,心理志愿者坐镇值班室,不看病历,只听故事。某夜,一位外卖小哥缩在墙角嘟囔:“跑单跑不过平台算法。”志愿者老吴递过一杯热茶,慢悠悠道:“算法再快,快不过人的两条腿。你瞅瞅,彭山街巷哪条不是人走出来的?”这话后来被改编成顺口溜:“算法是铁人是钢,彭山小哥当自强。”“万家心火墙”让人想起彭山古谣:“千盏灯,万束光,照得心坎亮堂堂。”这深刻诠释了“光不分大小,暖不论深浅”彭山内涵。

长街的灯火是彭山夜色的心跳。老陈的“解忧粥”铺子,碗底纸条竟攒出了三本手抄集。一位抑郁青年连喝七日粥,集齐七句箴言,最后一碗写道:“泥鳅钻豆腐,软硬皆自在。”他愣怔片刻,忽然笑出声:“原来做人该学彭山豆腐,外柔内刚!”这话传开,成了夜市新谈资。“光再小,也是娘的眼。”彭山的夜,从此多了一粒不肯熄灭的星火。

四、心灯长明处,春风自往来

彭山人信一句老话:“心暖了,石头也能开花。”“逐光心暖,未来可期”八个字,早不是纸上的口号,而是化作了江畔的灯、巷里的花、夜市的粥。在这里,心理健康不是高悬的匾额,而是街坊递来的一碗茶、邻居道的一句安、陌生人留的一张纸条。正如岷江终年不息,彭山的温情,亦在寻常处流淌成诗。

彭山的暖是渗进砖瓦里的。江畔纸灯飘远时,总有人低吟:“愁随流水去,笑伴春风回。”书院银杏落叶纷飞,学子们踩着沙沙声念:“叶落心不落,根深花自繁。”长街灯影摇曳处,老陈眯眼搅粥,念叨:“一勺熬尽千般苦,满碗盛来万户甜。”这些零散的暖,聚成彭山的心跳——不喧哗,却震耳欲聋。而今,外地人常问:“彭山治心病的药方是啥?”本地老者捻须一笑:“哪有什么药方?不过是江风扫尘、灯火温粥、街坊搭句话。”若再追问,他便指向万家灯火:“你瞧,那光里藏着的,是千年眉山骨,一副热心肠。”心灯长明处,何须春风唤?光暖之地,自有百花开。


责任编辑:刘华

最新资讯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