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杨洋的“绣花功夫”:穿针引线间,织就社区“人和心顺”

来源:巴中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时新派出所 作者:周军全 发布时间:2025-07-07 10:19:31

在巴中市公安局经济开发区分局时新派出所副所长杨洋的办公桌抽屉里,珍藏着一幅特殊的“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着他辖区里的老旧小区、学校、医院和易发矛盾的点位。这不是作战图,却胜似作战图。34岁的杨洋,这位扎根基层的“穿针引线人”,用近乎极致的“绣花功夫”,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种子,一针一线地绣进了社区的肌理。

image.png

灵巧运“针”,密织矛盾调解网

2024年末,辖区内一家医院院内发生纠纷,当事人聚集30余名亲属,情绪十分激动,影响其他患者的医疗秩序。千钧一发之际,杨洋一头扎进了风暴眼。他全量掌握现场人员动态,精准找到了能代表家属的关键人物,一面疏导安抚情绪,协调解决亲属食宿;一面果断制止过激行为,依法处置网络谣言。多轮谈判濒临破裂,杨洋始终是那根“定海神针”,引导双方保持最大限度的理性和克制。最终,在工作专班的推动下,仅用48小时促成医患双方达成协议。家属和院方都心服口服:“杨所长办事,公道!”

2025年6月下旬,一名外地男子在辖区住酒店时非正常死亡,死者亲朋从北京、海南、成都赶来,其母亲和妻子更是悲痛欲绝,先后送医抢救。接警现场,杨洋会同刑侦部门多线同步开展现场勘查、视频核查、轨迹走访和家属对接安抚。两天一夜里,他们查看了超2T的视频监控,高度还原了死者来巴20小时的所有活动,结合现场勘查“排除案件可能”。事发第二日,杨洋向死者亲属详细通报了调查情况,亲属对此无异议。期间,他多次到酒店看望抚慰亲属伤痛,在48小时内办完所有善后手续。亲属离开巴中时,特意打电话感谢,酒店方也专程到派出所表达谢意。

“案结事了,人和心顺”这是杨洋坚守的工作标准。2025年以来,经他手调解的200起矛盾纠纷,无一起升级为恶性案件。

精细走“线”,绘就老旧小区“平安锦”

杨洋的辖区里,崇锦苑是插旗山社区最大的安置还房小区。曾经,业主与物业矛盾尖锐,甚至有过堵门、拆道闸等情况发生。杨洋迎难而上,带着社区民辅警,一个月走访600余户,收集民意,协调处理具体矛盾30起。他搭建对话平台,组织业主代表与物业公司多轮谈判,最终推动实现了从专业物业向居民自治物业的平稳过渡。

而在白塔社区的老旧小区,车辆乱停、飞线充电、占道经营等问题长期困扰居民,纠纷警情居高不下。杨洋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联合交警、城管、住建、经信等多个部门及社区干部、群众代表,一次次现场踏勘调研。施划300余个临时车位、设置17处临时早晚市、新建12处电动车集中充电站、整治21处“飞线”点位……一桩桩看似琐碎的“小事”,在他的穿针引线下,汇聚成看得见的改变。近年来,该社区涉城市管理纠纷下降72%,安全事故“零发生”,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倾情刺“绣”,让校园成为安心港湾

作为辖区5所中小学的守护者,杨洋是孩子们喜爱的“警察叔叔”。在西溪实验小学、白塔小学担任法制副校长的他,课件从不照本宣科。他研究孩子们的游戏、影视、话题,量身定制包含反诈、防欺凌、安全知识的图文课件,用最生动的方式在幼小心田播撒法治的种子。“警察叔叔,你什么时候再来上课啊?”课后孩子们围着他叽叽喳喳的场景,是他最暖心的“奖状”。

新建的西溪实验小学第一个开学季,杨洋带头落实“民警+教师+保安”护学岗,确保校门口警灯闪烁、警察常在。他协调优化交通组织,整治游摊小贩,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出入平安。对于校园安全隐患,他带领校方排查、演练,发现问题立行立改。“杨所长太细心了,有他把关,我们和家长都一百个放心。”西溪实验小学校长王容华称,该校建成以来,涉校案事件“零发生”。

image.png

高考前夕,巴中一中学四名学生因摸底成绩不理想而相约离校“挣大钱”。杨洋带着老师和家长辗转多地,两天两夜不眠不休,终于在巴达交界处将孩子们拦下。苦口婆心的劝导,融化了少年的倔强,最终四人全部重返考场。那一刻,家长们泪眼婆娑的感谢,是对这位“守护者”的认可。

科技“引”线,巧绣基层警务新篇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杨洋,将科技强警理念深植基层。他运用“大数据+图侦”技术,精准发现侵财案件线索50余条,协助抓获逃犯、查处违法人员数十名,让科技成为守护平安的“雷霆手段”。

作为分管领导,他聚焦派出所“警务不专、警力不足、动力不强”的痛点,在分局支持下,主导推动一系列“微改革”:“两队一室”专职化厘清权责,巡防处警联动化整合资源,教育管理民主化激发活力。这些改革小切口,撬动了队伍战斗力的大提升,考核成绩跃居省市前列。

派出所墙上新增的6面锦旗,是2025年他处理90余起群众求助的缩影。无论是寻人还是找物,他总是带着报警人一起尽力。即使因客观条件限制未能圆满解决,那份竭尽全力的真诚态度,也让群众动容:“感谢你们,我知道你们尽力了。”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杨洋用“绣花”般的精细,把平凡做到细致,把重复做到精致,把关乎群众冷暖的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在他一针一线、一点一滴的实践中,“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巴中经开区的社区里,开出了最动人的花朵。


责任编辑:孟桂壮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