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法制网
法治文化研究会

心桥筑梦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特殊患病学生群体接纳的实践探索
来源:成都市金牛区西南交大出版社 作者:梁红 发布时间:2025-05-22 19:08:31

在小学全纳教育实践场域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消弭群体认知隔阂、构建包容性班级生态的核心枢纽。基于社会认知理论,小学阶段学生受具体运算思维限制,在面对因疾病导致身体机能、行为模式出现特殊变化的同学时,例如对脑动静脉血管畸形(AVM)术后同学的行动迟缓、情绪敏感等表现时,极易因医学知识匮乏形成刻板化负面认知,并通过观察学习机制在群体内扩散。从群体动力学视角剖析,这种认知偏差会打破班级社会场域的内聚力平衡,形成“排斥—退缩”恶性循环,既影响患病学生心理健康,也阻碍其他学生共情能力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可借助具身认知理论,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重新认识特殊患病同学,唤醒同理心,进而转化为友善行动,将关爱他人融入班级日常,落实全纳教育“一个都不落下”的育人理念。

一、小学阶段学生对特殊患病同学认知偏差的成因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阶段的儿童多处于具体运算阶段,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有限。当面对患有脑动静脉血管畸形并接受开颅手术这样复杂病情的同学时,由于缺乏相关医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往往难以理解病情的本质和患病同学身体状况的特殊性。此外,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的行为和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和同伴的影响。在班级环境中,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其他同学可能会因为好奇、恐惧或误解,在无意间模仿不当的行为或说出不恰当的话语。比如,个别同学可能会因为看到患病同学偶尔的身体不适反应,如头痛时的皱眉、行动缓慢等,而将其视为“奇怪”的表现,进而在同伴间传播错误认知,导致患病同学被孤立。这种认知偏差不仅会对患病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也不利于班级整体心理健康环境的建设。

二、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导策略

(一)知识科普,消除认知盲区

教师可通过开展主题班会、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等方式,向学生普及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等相关医学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准备生动形象的图片、视频资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疾病的成因、治疗过程以及患病同学术后可能面临的身体和心理变化;也可邀请神经外科医生走进课堂,通过趣味问答、模型演示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开颅手术的原理和患病同学康复的过程。经过科普后,学生们会对患病同学的身体状况有更清晰的认识,减少因未知产生的恐惧和误解。

(二)情感体验,培养同理心

采用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教学法,助力学生感知患病同学的处境,培育同理心。教师可设计蒙眼行动、朗读患病同学日记等活动,引导学生换位思考。某班级开展“假如我是他”主题活动,学生模拟书写迟缓、限制运动等日常困境,真切体会患病同学的不易。活动后,学生自发组建“爱心互助小组”,主动提供学习与生活帮助,让班级氛围愈发温暖和谐。

(三)行为规范,营造友善氛围

教师需要明确班级行为规范,引导学生使用文明、友善的语言和行为与患病同学相处。当发现有学生出现不当言行时,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例如,当有同学嘲笑患病同学因手术留下疤痕或“变傻”时,教师应立即制止,并组织全班同学开展“尊重与包容”的讨论活动,让学生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都应该得到尊重。通过持续的规范和引导,在班级中形成尊重、关爱患病同学的良好风气。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某市一所小学四年级学生小司因脑动静脉血管畸形接受开颅手术,术后返校时因头上疤痕、运动受限,遭到同学议论与疏远,逐渐变得沉默厌学。班主任李老师迅速行动:一是开展“认识我们的身体” 主题班会,邀请医务志愿者科普病症知识,揭开疾病的神秘面纱;二是组织“心灵对话”活动,让小司分享治疗经历,用真实故事化解误解;三是成立“成长互助小组”,安排热心同学一对一帮扶。

在系列举措推动下,班级氛围显著改善。同学们主动帮小司整理物品、辅导功课,课间活动也积极邀请他参与。小司重拾自信,笑容重现。这一案例表明,教师凭借自身在班级中的权威地位与科学引导实践,能有效扭转班级对特殊患病学生的态度,为其心理健康成长筑牢坚实保障。

四、结语

小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面对特殊患病学生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通过消除学生的认知偏差、培养同理心和规范行为等引导策略,结合具体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营造包容、友善的班级氛围。这不仅有助于特殊患病学生更好地融入集体,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对班级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不断探索创新,进一步提升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注和引导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责任编辑:刘华

最新资讯

新闻总署国登2012-F00075847号· 知识产权 (川)作登字2017F00078064 · 连续出版物刊号 川KXO1-093 · 互联网信息服务许可证 川B2-20191090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川网文【2019】5415-440号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川字第00217号

出版物许可证 新出发字第510105010299号 · 川文旅审函【2019】886号 · 川新广审批准字【2017】335号 · 川法学文研批字【2015】012号 · 川法文批字【2019】009号 · 川新广批函字【2016】30号

国家商标局受理第23862702号 · 网络安全资格认证第23955号 · 省法治文化研究会融媒体中心负责技术、维护和管理

蜀ICP备12029925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402001487号

本网站(非新闻类)刊发信息不代表主办单位和本网之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本网删改·法律顾问:省法治文化研究会专家委(何艳律师)

四川法艺文化传媒 四 川 法 制 网版权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scfzw.net all rights reserved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