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聚焦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议题,针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心理问题现象展开学理探讨,通过混合研究方法征进行多维度评估,发现体育锻炼干预与心理调适存在显著相关性。研究分析发现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 小学生
本研究基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课标课程改革指明方向;坚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引领,重视育体与育心,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1]。依据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核心目标。体育运动作为重要载体,不仅能助力学生塑造健康强壮的体魄,更在品德培育与人格塑造中发挥关键作用。在运动过程中,学生通过规则遵守、团队协作、挑战自我,逐步形成坚韧、自律、合作的体育品德;而持续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育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筑牢身心基础。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分析
小学时期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这一阶段孩子的情感调控、自我认知与行为约束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极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当下,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愈发凸显,在快节奏社会生活与激烈竞争的双重影响下,诸多心理困扰随之而来。学业负担导致的焦虑情绪、沉迷网络形成的依赖心理,以及性格孤僻、自卑引发的社交障碍等问题,普遍存在于小学生群体中,不仅影响他们当下的学习与生活,更可能对未来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二、体育锻炼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原因分析
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构建了三维目标体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架构打破了传统认知,明确体育教育并非局限于运动技能习得与体质增强。课程既聚焦运动参与、运动技能提升、身体健康促进,更将心理健康培育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纳入核心范畴。从课程目标导向可见,体育已超越单纯的身体锻炼范畴,成为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载体。借助体育锻炼中竞争与合作、挑战与突破等特性,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助力其在“德、智、体、美、劳”各领域均衡发展,实现身心协同成长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环境创设
相较于空间相对封闭的教室,体育锻炼的户外环境更为开阔,与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天性相契合。在这样宽广的场域中,孩子们能够尽情舒展肢体,有效缓解长时间久坐学习带来的压力与束缚感。正因如此,小学体育课程将户外锻炼作为核心教学形式,旨在为学生打造自由舒展的学习空间。在这样无拘无束的环境里,小学生能够充分释放童真与活力,这种身心的双重放松对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
(二)教学设计
体育课堂中的游戏活动高度契合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参与热情与学习兴趣。教师通过设计障碍跑、接力赛、趣味球类等多样化的体育游戏,为课堂注入新鲜活力,有效提升课程吸引力,让小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融入课堂学习。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真切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欢乐与放松,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能缓解学习压力,更有助于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助力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实现身心的全面成长。
(三)交流与合作
体育锻炼培养小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长期以来不同的研究指出体育运动和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相关关系,林上湖等研究指出集体项 目锻炼对于改变孤僻性格,提高适应社会交往能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2]。体育锻炼有不同的运动项目和方式,体育锻炼除了个人赛,也有很多团体赛,小学体育教学多以集体、小组形式开展,这样能刚好的促进小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体育锻炼中,除了语言,还有眼神,手势,表情等多种交流方式。例如在团体竞技赛中,同伴与同伴之间的动作,语言交流跟频繁,为沟通交流提供更好的机会。
(四)体育品德
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小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健康的心态。在体育锻炼中用游戏的方式开展,给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参与体育游戏的、小学生能轻松、自由、平等的参加活动,在体育游戏时会有竞争性、随机性,以及体育游戏的结果还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例如在小学体育一年级的教学中,体育教师利用情景教学,让小学生模仿森里各种动物的行走、奔跑跳跃的动作,用趣味的方式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积极参与模仿,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能从体育游戏中体会到身心愉悦。
(五)情绪调控
在充满活力的运动场上,体育锻炼为小学生搭建了释放压力的天然平台。其特有的动态场景,如挥洒汗水的奔跑、激情四溢的竞技,恰似打开情绪闸门的钥匙,让积压在孩子们心中的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当他们将内心的情绪转化为运动时的力量,无论是奋力一跃的篮球投篮,还是酣畅淋漓的长跑冲刺,都在无形中驱散了阴霾,让身心在运动的节奏中重归平和。这种将心理能量转化为身体动能的过程,不仅能有效改善心情,更成为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助力小学生在运动中收获阳光心态。
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小学生可以改善情绪状态,增强自信心,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升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有关资料显示,体育锻炼可增强身体素质,减少次生疾病的发生,对改善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3]。
面向未来教育发展,深入剖析体育锻炼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仍是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课题。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科学高效的体育锻炼模式,创新教育路径,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此外,由于学生在体能、兴趣和心理特点上存在天然差异,教育工作者应秉持因材施教理念,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体育锻炼方案,确保体育教育既能强健体魄,又能滋养心灵,助力每一位学生实现身心健康的协同发展,真正达成“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林上湖.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及体育锻炼调节方法的综述[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13):178 -179.
[3] 周丽英. 体育活动对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J]. 教学与管理, 2009(36):108-109.